近年来,休宁县积极探索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通过严把入口、分类管理、量化考评等举措,不断提升党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
严格标准,把好源头入口。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把控发展党员“质量关”,定期更新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台账,加大在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创业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制定出台《休宁县发展党员质量管理办法》,聚焦入党申请人到正式党员全过程5个阶段25个环节,从质量标准、纪律、监督和保障等方面细化44条具体措施,明确15条纪律“红线”,严格规范发展党员程序,实行入党全过程纪实管理。同时,建立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县委组织部三级联审机制,定期集中征求纪检、政法、公安等8个部门意见,对审查不合格的“拒之门外”,确保党员队伍纯洁性。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定期举办乡镇组织员、村党务干部培训班,将发展党员业务作为必修课,不断提升党务工作者实操能力。2023年以来,发展农村生产一线党员119人,党员队伍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分类管理,强化作用发挥。根据党员年龄、职业等情况,将全县农村党员划分为在村任职、在村无职、年老体弱、外出流动4个类型,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分类管理台账,实行动态调整。对在村任职党员推行目标式管理,建立“承诺—践诺—评议—反馈”闭环管理,年初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目标,细化任务清单,年底对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相挂钩。对在村无职党员推行定责式管理,依托“红网连心”网格化管理,引导无职党员担任网格“民情联络员”,参与乡村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优先纳入村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培养。对年老体弱党员推行关爱式管理,开展“敲门行动”,定期送学上门,利用“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进行走访慰问,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流动党员推行跟踪式管理,明确专人定期联系,了解党员思想、工作动态,引导外出党员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量化考评,激发队伍活力。建立农村党员“红黄榜”管理制度,每季度根据党员履行义务、作用发挥、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情况测算积分,推动党员主动亮身份、办实事。年底综合季度积分和民主评议党员结果,开展党员星级评定,确定“一星党员”到“五星党员”。强化评星结果运用,对“五星党员”由各乡镇授星,优先推荐为党内表彰对象和“两代表一委员”;对四星、三星党员,由乡镇党委指导村党组织采取“一对一谈话”形式,指出存在不足,督促抓实整改提升;对二星以下党员进行通报批评,并纳入“初心回归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限期整改。2023年以来,共121名“五星党员”被各乡镇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466名二星以下党员接受教育转化。(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