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暨优秀田野考古工地评选揭榜
来源: 安徽日报党媒云 2024-02-29 12:55:07 责编: 王素英

为积极宣传安徽考古新发现,展现安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史,推动安徽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2月21-22日,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指导,安徽省考古学会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暨优秀田野考古工地评选会”在合肥召开。经过严格、公正的评选,合肥市蜀山区庙东郢东南遗址等6个考古项目获评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芜湖市繁昌区人字洞洞穴遗址群等6个考古项目获评 2022-2023年安徽优秀田野考古工地。

■大咖云集

安徽考古重要新发现备受关注

本次评选活动汇聚了安徽省2022-2023年开展的重要考古项目,不少参评项目取得了重要发现,一些重要遗址近年来持续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收获。

其中,宣城市郎溪县磨盘山遗址2023年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春秋等多个时期的文化堆积,遗址年代跨度大,谱系完整,是长江下游地区少有的前后年代跨度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此前已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合肥市蜀山经开区庙东郢东南遗址在合肥市区首次发现旧石器遗存,将合肥市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至几万年前。获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凤阳明中都遗址2022-2023年又有新发现,发掘成果极大丰富和补充了对明中都宫城内建筑布局的认识。

来自全国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安徽省考古主管部门的19位评委组成评选委员会,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担任评委会主任。经过认真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评委提问、充分讨论和无记名投票,最终评选出6项重要考古新发现、6项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在现场提问环节,专家们围绕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对历史文化遗存的认识等进行深入了解,并就下一步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提出了宝贵指导意见。

■ 亮点频现

安徽考古近年来成果丰硕赢得专家点赞

评审过程中,安徽考古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赢得专家一致点赞。“人字洞遗址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卓有成效,成果显著。”安徽博物院研究馆员郑龙亭表示,2022-2023年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人字洞周边发现了多个地质时代连续且富含动物化石的新地点,对于研究繁昌地区尤其是癞痢山区域环境和气候变化、古生物群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栾丰实认为,此次获评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的项目中,凌家滩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磨盘山遗址被纳入考古中国课题,在中国新石器考古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22-2023年的考古工作中,凌家滩遗址在岗地东南端的大型红烧土遗迹片区发现了超大型公共建筑基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5000年前后是唯一的。磨盘山遗址延续时间近4000年,在环太湖文化区是首次发现,对研究古代商业经济、手工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磨盘山遗址入围了2023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最终的评选结果也非常令人期待。”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昌平认为,获评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的6个项目中,明中都遗址曾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凌家滩遗址和磨盘山遗址都入围了终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寿县寿春城城墙遗迹与寿县西南小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都围绕寿春城展开,首次发现了战国晚期的城墙及城墙走向,对寿春城考古意义重大,其重要性也够得上“全国十大”级别。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翱表示,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暨优秀田野考古工地评选全面展示了安徽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这些发现既展现了安徽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也展现了安徽广大考古工作者辛勤的劳动,独特的智慧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安徽在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国考古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县中心工作站站长、寿县寿春城城墙遗迹与寿县西南小城遗址项目负责人张义中表示,项目获评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和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团队上下非常高兴,心情很激动。“荣誉是对团队长期野外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步继续围绕寿春城遗址扎实开展工作的激励。”

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

(按年代从早到晚排序)

1、合肥市蜀山区庙东郢东南遗址

将合肥市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至几万年前

庙东郢东南遗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庙东郢村东南部,本次发掘出土原地埋藏数量丰富的石制品和疑似古人类活动面迹象,在合肥市区尚属首次发现,将合肥市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至几万年。 

庙东郢东南遗址石制品出土原始状态 

该遗址是巢湖市柳家2号遗址之外,安徽又一处有绝对年代数据的晚更新世遗址,发现的旧石器为讨论江淮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的行为模式、安徽“百万年人类史”发展脉络提供了最新的重要考古学实证,也为探索华南地区早期现代人迁徙扩散与行为适应提供了文化线索。

2、宣城市郎溪县磨盘山遗址

长江下游地区罕见前后延续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

磨盘山遗址坐落于皖南最大的湖泊-南漪湖的东岸,处于古代文化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重要地理节点上。2015、2016和2023年南京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春秋时期前后延续的文化堆积,并发现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土台墓地。

磨盘山遗址崧泽墓地墓葬分布

磨盘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少有前后延续近4000年、谱系完整的中心性聚落,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演进提供了典型范例。遗址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阶段几大文化区的中间地带,又以马家浜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的遗存最为丰富,也为探讨崧泽文化圈和良渚文化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

3、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

发现大型公共建筑基址和燎祭遗存

    凌家滩遗址2022-2023年度发掘地点主要集中于岗地东南端的大型红烧土遗迹片区和墓葬区西侧地点,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取得重大收获,揭示大型公共建筑基址、墓地西侧发现燎祭遗存,出土一批独特的玉石器。

以大型红烧土遗迹为代表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的发现,深化了对凌家滩聚落布局的认识;证明凌家滩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级的公共礼仪建筑,为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的存在寻找到了相匹配的高等级生活遗存。

凌家滩遗址祭祀坑出土石钺拼对后

作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凌家滩的考古新发现,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提供了更加关键的资料。

4、淮南市寿县寿春城遗址

填补了寿春城遗址在战国晚期城墙遗迹方面的空白

      寿县寿春城遗址城墙遗迹和淮南市寿县西南小城遗址合并入选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寿春城遗址的城垣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众说纷纭。此次新发现的城墙遗迹,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寿春城遗址西部正中,系寿春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年代上看与寿春城遗址相吻合,为战国晚期,同时与楚迁寿春的时代背景相符合,填补了寿春城遗址在战国晚期城墙遗迹方面的空白,是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也为下一步寻找寿春城遗址的大城或外城城垣提供了重要标本和线索。

发掘出土细绳纹折肩圜底罐

寿县西南小城遗址,系江淮地区战国晚期典型的楚国城垣遗存,是探索寿春城遗址城垣问题的现存标本和重要借鉴。通过发掘,考古人员弄清了遗址的堆积状况、文化内涵和功能布局等信息,增进了对战国晚期楚国城垣遗存的认识和研究,为探索并最终解决寿春城遗址城垣问题积累了宝贵资料。

5、芜湖市繁昌区八亩塘窑址

安徽汉唐窑址考古中首次发现唐代长条形窑炉

八亩塘窑址位于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大冲村小冲村民组。为配合繁昌经济开发区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4—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涉及的八亩塘窑址开展了考古发掘。

八亩塘窑址(镜向西北)

八亩塘窑址发现的唐代长条形窑炉形制特殊,兼有南北方窑炉特征,为安徽汉唐窑址考古中首次发现,对于安徽汉唐陶瓷窑址考古、陶瓷窑业技术交流和青瓷手工业生产技术、产地研究等均有重要价值。

6、滁州市凤阳县明中都宫殿院落与水系遗存

不断还原明中都城址真实面貌

明中都遗址发掘出土的台沿螭首

长期以来,基于文献考证、遗址调查和勘探勾绘的明中都宫城图景相对粗略,2022-2023年明中都遗址的考古发现极大丰富和补充了对明中都宫城内建筑布局的认识。前朝区宫殿主殿旁朵殿的发现将明中都宫城内前朝宫院的主要殿址布局及其与旁边廊庑的连接关系补充完整,前朝宫殿院落南部廊庑组合的揭示,确证了前朝宫院与午门之间连廊的存在,修正和充实了宫城内中路建筑的配置。水系关键节点的发掘也进一步增进了对宫城内金水河河道、桥址的位置、规模和基本形制的了解。这些发掘不断还原明中都城址的真实面貌,为唐宋以降的近古都城制度的演变研究增添了重要环节资料。 

2022-2023年安徽优秀田野考古工地

(按年代从早到晚排序)

1、芜湖市繁昌区人字洞洞穴遗址群

首次尝试将物探技术应用到癞痢山洞穴遗址群考古勘探中

2022-202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繁昌区人民政府组成联合考古队,借助无人机航拍、全站仪测绘等科技手段,对人字洞主洞堆积中70余件人工石制品和包括中华乳齿象在内的脊椎动物化石的空间分布位置进行精确测量,对化石加固保护的基础上,陆续采集标本,便于后期复原和装架。考古队还首次尝试将物探技术(包括电阻率法、雷达法、弹性波反射法等)应用到癞痢山洞穴遗址群的考古勘探中,在不破坏遗址保存的基础上,科学、全面地获取人字洞穴及周边洞穴遗址的分布范围、走向、堆积物的厚度等信息,为后续考古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除了人字洞主洞的发掘,考古队也在癞痢山周边加强洞穴考古调查,重点发掘了东裂隙和鬣狗洞。

繁昌人字洞遗址群航拍

2、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

积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新技术应用

在2022-2023年的工作中,凌家滩遗址发掘学术目标明确,发掘理念科学,工作方案详细完备。发掘区地层关系相对清楚,地层划分较为合理,遗迹判断准确。发掘现场管理有序,实行全封闭管理。

积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凌家滩遗址积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动植物、玉器、红烧土、环境分析等到位,工作中运用了航拍、RTK、动物蛋白检测、物理探测等新技术,并开展了碳十四测年、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发现获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闻,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202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中国考古新发现。

3、淮南市寿县西南小城遗址

探索寿春城遗址城垣问题的现存标本和重要借鉴

2021年9月~2022年5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南小城遗址展开了系统的调查、勘探和发掘。综合考虑了发掘学术目标、城址的保存状况等因素,发掘选择在北城墙、北护城河及北门道上。出土遗物有槽形砖、方形铺地砖、筒瓦、板瓦、瓦当、盆、罐、瓮、豆等器物残片和半两钱,推测城墙的建筑和主要使用年代均为战国晚期,结合发掘时确定的北门规模,推测该城或为拱卫寿春城的卫星城。 

西南小城遗址发掘现场航拍照(含主要遗迹)

4、滁州市明光市官山墓葬

考古发现对汉代礼制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 发掘工作科学有序

官山墓葬位于明光市涧溪镇西北6.3公里处,此次共发掘共清理汉、宋、金、明墓葬42座,出土随葬品种类繁多,对丰富淮河流域及女山湖地区古代先民的文化传统提供了客观的学术依据,为构建淮河流域汉墓及宋金明墓葬的考古学发展序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此外,墓葬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如石璧与铜镜的组合使用对汉代名物学的考证及汉代礼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官山墓葬出土龟纽铜印及印纹

发掘团队年轻化,工作之初即对墓葬性质有了初步预估,拟定了“及时发掘、及时修复、及时整理、及时展陈”的工作方针。一是注重考古现场的管理秩序与遭遇未知新现象的处理方法。发掘现场由多名人员昼夜值班看护、电子监控设备等一应俱全,工地周围设有大型围挡,严格禁止无关人员出入考古工地、拍摄照片视频等行为。为防止人员发生中暑、受伤等情况,在酷暑时,工地为所有考古工作人员提供纯净水、清凉油等防暑物资、药品;工作中为人员提供劳保手套、胶靴,为劳动行为留出充足空间。确保了文物和人员安全。二是秉承着谨慎务实的态度和精神,除使用一般墓葬发掘方法以外,还针对较大型的墓葬及较复杂的墓葬填土采用“二分之一解剖法”进行科学发掘。力求平面与剖面相结合,辅助考古人员对遗迹现象的研判,并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三是无缝衔接整理工作,及时开展出土文物及考古标本修复整理工作并严格执行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四是举办《嘉山印记——明光考古成果展》,“让文物说话”,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最新考古成果,提高公众参与度、拓展广大群众对考古工作的科学认知,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们,坚定文化自信。

5、淮北市濉溪县种道口运河遗址

“先考古,后设计施工”的有益尝试

种道口运河遗址位于濉溪县百善镇种道口自然村,本次发掘面积约2600平方米,清理两岸河堤、台阶、河道、房址、水塘、人和牛脚印等遗迹,出土200余件文物。

种道口运河遗址采用围挡封闭式发掘,坚持文物安全发掘与保护相结合,积极引入多学科技术采样,发掘理念科学,学术目标明确。该项目也是“先考古,后设计施工”的有益尝试,认真践行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双赢模式。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的同时,考古人员还协调做好发掘区域的文物影响评估和回填保护方案设计,让社会公众了解隋唐大运河历史淹没的形态,增强文化自信。

6、滁州市凤阳县明中都宫殿院落与水系遗存

以关键节点解剖揭示前朝宫院的结构和规制

2022-2023年度的考古发掘期间,明中都考古团队坚持计划先行,根据预判制定针对性发掘方案。循序渐进地清理出前朝区“工”字形主殿西侧的附属建筑基址、前朝宫院西南角的廊庑、转角建筑基址和门址等,将宫城内前朝区的主体宫殿布局补充完整,揭示出前朝宫院转角及前部角门的结构与规制,并证实了前朝宫院与午门之间中轴两侧纵向连廊的存在。通过关键节点解剖,了解到多组建筑地下基础的工艺做法及各建筑之间的衔接关系和先后营建次序。

遗址现场RTK测绘

发掘过程中常态化使用RTK测绘、航拍摄影、三维建模等科技手段,不断完善数字化系统。开展出土石材、琉璃瓦、灰浆检测研究等多学科合作。开展考古工作的同时,考古团队还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与报纸、电视等媒体合作加强宣传报道,不断将明中都遗址塑造为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通讯员 程蓓 姚静敏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杨雪娇 王素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