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在沿江走廊上,来到皖江南岸第一镇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荷花绽放,瓜果飘香,金色的稻谷掀起千重浪,到处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全中国的解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时光。
皖南事变后,为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将集中的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七个师和一个纵队,继续坚持大江南北抗日斗争。1941年4月,七师林维先率领挺进团(即五十八团)和五师张体学的独立团在宿松陈汉沟会合。不久,独立团回鄂东,挺进团在坚持宿(松)、望(江)湖区的斗争中遭到顽军围攻后,也撤回无为地区,五师、七师联系遂告中断。军部决定开辟一条从江西彭泽到安徽的东流—贵池的“沿江走廊”,打通五师、七师和军部的联系通道。而香隅镇东依县城,南连彭泽,北邻长江,西望贵池,必然成为打通沿江走廊交通线的要道。
1942年2月,七师委派皖中财委会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福初(即徐向奇),偕同米纪群、陈相贵到东流县香隅畈承担起打通七师与五师交通线的重任。徐福初带领6名队员,化装成到香隅镇开荒的农民,白天开荒种地,晚上深入百姓家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抗粮抗税斗争。
当时,香隅畈的斗争形势极其复杂,有日军3个连和国民党驻军,还有张世维等四大股土匪,以及青红帮、大刀会、维持会、乡公所等反动势力。他们相互勾结,欺压百姓,破坏抗日,成为打通沿江走廊交通线上的一颗“毒瘤”。徐福初充分利用这几股敌人之间的矛盾,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半年中,发展党员20多人,成立了80多人70多条枪的抗日游击队。1942年8月,上级党组织又调沿江办事处财粮科科长孙纪正和齐保真、张应艾(即张济康)协助徐福初工作。他们密切配合,积极宣传抗日政策,逐步打开了香隅及周边地区的局面,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1943年8月,孙纪正、徐福初、张应艾随五师挺进十八团一部和七师沿江支队一部溯江而上,在彭泽和家团召开会议,成立了东彭联合办事处和秘密的东彭工委。徐福初任东彭联合办事处主任,孙纪正任东彭工委书记,徐福初、张应艾、彭高林三人为委员。会后,五师挺进十八团一部向彭泽柳墅村方向发展,七师沿江支队以东流、香隅为中心开展游击斗争。
在东彭工委和东彭联合办事处的领导下,香隅地区革命活动迅速扩大到至德的跳口、马田、高岭等地。1942年至1945年,五师、七师先后抽调郑重、田仁永、徐福初、孙纪正、马本农、齐平、何东初等人,到香隅、东流、八都湖、马田、高岭、青山、昭潭、和家团等地,发动和领导群众,组建武装,发展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东流、至德、彭泽抗日游击根据地,使贵西抗日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从而完成了开辟“沿江走廊”、沟通五师、七师联系的光荣任务。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荡气回肠的《新四军军歌》,激励着皖江南岸第一镇的香隅人,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为宣传好、传承好、发扬好新四军精神,香隅镇党委政府在革命老区的鹤延冲兴建了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碑和先烈墙,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明、七一和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和广大群众前来,重温党的誓词,聆听革命先烈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激励大家发扬新四军精神,团结奋斗,勇创美好未来。
红色革命精神是财富,更是力量。香隅人民永远铭记那段革命的历史,始终不渝地坚守着新四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了民族生存,为了人民幸福的初心,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智慧,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探索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绩。
2018年以来,香隅镇充分发挥省示范园区——东至县经开区座落本镇的优势,探索出了一条“组织共建、产业共创、人才共育、乡风共塑、民生共筑、环境共治”的“党建引领,村企共建”的新路子,绘就出了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全镇18个村(居)与辖区企业结成共建队子,成立了联合党支部,村里帮助企业征地拆迁,帮助企业提供优质劳动力,帮助企业调解劳动纠纷,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企业帮助村里培训农民工,优先招收辖区农民就业,投入技能人才和财力帮助村里发展特色经济,通过互联共通,村企互帮,实现了共赢局面。该镇的漕东村在亿香园公司的帮助下,流转土地1000多亩,发展荷花200亩,菊花150亩,桃梨等经果林158亩,稻虾混养800亩。村企联合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年加工莲子30多万斤的现代化加工厂一座,企业年支付农民务工工资70多万元,村集体年增加收入15万元。同时,企业还在环境整治、社会治理、乡风文明、文化娱乐等方面给予村里大力支持,使得漕东村一举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该镇白岭村通过村企共建和各级的支持,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八园”。即:茶园、荷园、菊园、桃园、梨园、枣园、杨梅园、黄精园。同时,新建水上民宿“浮岛森林山庄”,日均接待游客100多人,村民年增加收入2万余元,村集体年增加收入2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该镇香隅村结合国家水污染治理项目,通过政府支持,村企共建,投入2000多万元,将过去的“龙须沟”三号堰打造成了全市第一个乡村公园。并依托香隅公园建成香隅村休闲农业示范园,流转土地800亩,发包给大户种植荷莲600亩,仅此一项为村民年增收20多万元,大户年创收20多万元。同时,通过公园平台,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引进水果农产品种植5家、度假生态乐园2家、垂钓园1家、电商展示平台1家、超市1家、玩具店1家、水果冷饮店1家。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带动周边1000余名村民就业。该镇的金鸡村在镇党委“党建引领,村企共建”的决策感召下,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放弃“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与东至经开区共建企业安徽益沣石化有限公司联系,因地制宜打造“河湾经济”,村集体年增加收入15万元,村民年增加收入40余万元。该镇黄山村因经开区征迁全村整体搬迁到集镇新建小区后,联合企业举办了多场用工招聘活动,有效解决了全村90%劳动力就业问题,每人月收入5000元以上。
“新四军,胆气高,为了人民把头抛。新时代,香隅人,乡村振兴逞英豪。”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香隅人民牢记英烈们用生命熔铸的铁军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继承先辈遗志,赓续红色基因,不断开拓创新,先后建成一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家省级干训基地,三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八个省级美丽乡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进入全省经济发达乡镇行列。一个幸福美丽的香隅镇正踏着新四军的足迹,在沿江走廊上蓬勃兴起。(张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