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轩骥,又名徐世彬,1902年出生于霍山县燕子河(现属金寨县)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读私塾,后考入霍山县黄栗秒第二高等小学读书,徐轩骥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善待同学,是个品学皆优的好学生。
1920年秋,徐轩骥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由老同盟会员沈子修、桂月峰、朱蕴山等创办的新型学校—-----安徽省六安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六安三农)。徐轩骥这个久居山乡的孩子,第一次跨入这个民主风气充盈,优秀人才济济的新校园里,犹如鱼儿游进了水中,是那样的自由,那样的兴奋。
徐轩骥在学校里,一方面积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热心参加学校里的各种群众团体的活动。他参加爱国剧社,参与演出了《朝鲜亡国惨史》《不平鸣》《新家庭》等话剧,影响很大,观者络绎不绝。
徐轩骥在剧社里虽然忙碌,但他的生活却充实丰富得多,思想上也进步很大,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生活目标,看到了自己的光明前途。1920年冬,朱蕴山为了满足师生学习新思想的需要,通过旅外同乡和芜湖科学图书社购进了大批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新潮》《唯物论基础知识》《共产主义A、B、C》《赤都小史》《俄乡纪行》等。面对这些内容全新、思想激进、前所未读的新书籍,徐轩骥就像一棵饥渴的小草饱吸着这些知识的营养,充实着自己的思想。
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回到家乡,同燕溪小学校长“霍山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创始人徐狩西、刘长青等人在一起,深入农村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徐轩骥积极向他们介绍外地革命形势,交换开展革命活动的意见,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互相鼓舞革命斗志。不久,徐他在学校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三农学生中的一名活跃分子。
1923年,徐轩骥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回到了家乡,先后在燕溪小学和闻家店小学任教,并利用教师身份作为掩护,同燕溪小学校长徐狩西等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为阵地,吸收进步知识分子刘仁辅等年龄较大的学生,参加马列主义学习宣传活动。他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办夜校,广泛吸收贫苦青年农民入学,并且组织学生分赴农村宣传革命道理。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西镇暴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徐育三受党的派遣回到家乡。徐轩骥闻讯后,立即前往闻家店与其联系,并由徐育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徐轩骥担任闻家店支部书记,党组织力量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西镇地区农民运动的发展。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同豪绅地主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徐轩骥在这些斗争中,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组织指挥能力。
1929年秋,根据六霍县委豪猪岭会议“要求各地积极发展农风运动,做好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的决定,徐轩骥协助徐育三、刘二辅等秘密组织了一支以共产党员,农协骨干为主体的百余人的赤卫队,积极从事暴动前的准务工作。11月19日晚,西镇暴动爆发,周维炯带领的红三十二师的80名红军汇同西镇赤卫队首先攻打闻家店,徐轩骥带领当地农协会员及农民群众与暴动队伍配合,进攻恶霸地主余民远的庄园,消灭了据守在这里的反动武装。暴动队伍一鼓作气,分兵或打燕子河、楼房湾,占领长山冲,进军漫水河,捣要敌西镇事务所,成立西镇革命委员会,旋即在漫水河、燕子河成立了霍山县五区,六区苏维埃政府。徐轩骥在新生的苏维埃改府里,具体负责“反帝大同不 盟”和“赤色互济会”工作。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一片硝烟中诞生了,西镇成了皖西的革命中心。为了巩固这个新生的政权,徐轩骥在组织民众,支援红军,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等斗争中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在徐轩骥等人的积极工作下,西镇地区的农民协会、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儿童团等各种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各项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贫苦农民扬眉吐气,放声歌唱,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景象。
西镇暴动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西镇游击队扩充到360人,徐育三同志任总指挥,徐轩骥由党组织派遣到西镇游击队中担任领导工作。
1930年1月,在战斗中诞生、成长的西镇游击队在流波䃥与独山、金家寨等地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徐育三任107团团长,徐轩骥担任副团长。
1930年3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攻打麻城的战斗打响,和煦的春风裹挟着浓浓的硝烟,密集的枪声夹杂着阵阵嘶喊,战斗已进入到白热化程度。敌人凭借有利的地势,精良的武器,对刚刚组建不久,且又缺乏训练的红三十三师进行猛烈的反扑。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师部命令各团佯退,以寻找战机,再图进攻。107团付团长徐轩骥指挥断后,在掩护同志们撤退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孙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