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火种,安徽党媒云老兵融联合全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围绕该县各个时代英烈事迹,共同推出《红润椒陵》主题策划。
王枫烈士画像
王枫烈士,原名王传鼎,湖北沙市人,1918年生,少时就读于沙市晴川中学,后因家贫辍学。他在沙市曾参加“读书会”“文学社”和“新生剧团”等青年进步组织;“七七”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他参加“新生剧团”在沙市一带的《汉奸的子孙》等话报剧演出,使抗日救国运动在沙市得以迅速开展。
王枫同志于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由陈钟万(即郑重)同志介绍人党。1938年1月,王枫参加长江局与湖北省委合办的黄安(今红安)七里坪第二期青训班学习。他在去汉口的轮船上,以卓越的宣传力,很快结识了川军中的许多新兵,教他们唱歌,向他们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
在七里坪青训班期间,王枫同志不仅政治敏统,思想活跃,而且对同志热忱,表现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事务总是抢着干,完成又快又好,对待工作极端的负责,根据组织分工,他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及时解决了王子钧、林擒、洪桐等一批同志入党的问题。同时他的革命警惕性也是很高的。在七里坪青训班,曾发现两个流亡学生行动鬼崇,大家怀疑他们是国民党派来的。
王枫同志很快了解到他们的底细,便团结广大进步党员,粉碎了他们企图夺取“青救”领导权的阴谋。十里坪青训班结束后,组织上调王枫同志至郑家湾(祠堂)党训班进一步学习。五月结业,湖北省委通过关系,将王枫安插到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建设厅合作社指导处工作,以合作社指导员的身份为掩护,在黄冈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8年11月,武汉紧急。党派王枫以湖北省建设厅合作社指导员的名义,到英山县秘密做开辟、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的工作。英山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后因国民党围剿,主力撤走后,党组织停止了活动。王枫同志到达英山后,首先找到了仅存的老党员,建立了英山党支部,恢复了党的组织。不久,武汉长江局派郑重同志以国民党四十八军派来搞工作团的合法身份秘密成立了中共英山县工委,郑重为书记,玉枫任组织部长。1939年2月,党派魏文伯同志到英山成立鄂豫皖边区英山县委,魏文伯任书记,王枫任组织部长,郑重为军事部长。当时郑重公开身份是英山县国民自卫队政治部主任,杨必声(中共党员,后改名杨德华)为英山县长。
1939年5月,为了加强领导,成立了中共英山中心县委,领导英山、岳西、太湖、罗田等县委组织。魏文伯任中心县委书记,王枫任组织委员,郑重任军事委员,林冬白(即林擒)任宣传委员,李静一任民运委员。在恢复、组建英山党组织工作中,王枫同志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枫同志为了发展党组织,培养党的干部,在英山积极开办农民讲习所和党训班,并兼任党训班的支部书记。他经常亲自去上课,主要内容是讲形势和任务、统一战线,以及发展武装和政权建设等问题,对新党员的思想建设起了很大作用。在他的领导下,很快地建立了三个区委和所属支部,同时他还帮助杨必声县长成立救国会、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儿童图、妇女识字班、自卫军(民兵)等群众组织。他到英山模范中学发动师生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并成立以中学生为主的英山县学生军,共五六百人,从而掀起了英山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王枫同志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1939年12月,蒋介石派反共反人民、来自新桂系的李品仙统治安徽。国民党反动派大喊“英山赤化了”,极端仇视英山,仇视英山人民,集中兵力,准备进攻英山,气氛十分紧张。这时,魏文伯同志已离开英山,国民党安徽省政府首先把杨必声县长调出,派来了一个反动的潘县长(抗战时期,英山一度划归安徽代管)。县委和王枫同志发动群众挽留杨县长,但没有留住。杨县长临走时,王枫同志发动有几万群众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欢送大会,喊口号,放爆竹,以示抗议。
当反共高潮将临英山时,我边区党委为了保护革命力量,顾全大局,一致抗日,命令王枫同志负责组织撤退。王枫同志秘密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工作,带领英山三百多名党员和干部,全部安全地撤离英山;到达边区后,对他们另行分配工作,从而圆满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1941年5月,王枫同志调全椒任县委书记兼县总队政委。当时,具委驻地周家岗为我淮南路西抗日反顽的前沿阵地,处于敌伪顽三面包围之中,斗争相当激烈。王枫同志深深懂得,全椒是藕塘的屏障,坚守了全椒的前哨阵地,就是保卫以藕塘为中心的淮南路西抗日根据地。因此他不畏艰险带领广大干部战士,既要对付日寇的扫荡,又要擦亮眼睛防止顽固派的突然袭击。白天翻山越岭查敌情、剿土匪,夜晚和战士们滚草单、睡地铺,从不讲困难。长期的艰苦生活,使王枫同志忘记了个人的一切。他虽然已结婚,但因工作需要,长期与妻子分居。当同志们提起他个人生活时,他回答说:“鬼子不打走,哪来的家啊!”
1941年夏,根据情报获悉,国民党反动派不久将向我路西根据地进犯。上级指示,全椒县委要做好思想准备,如敌人力量强大,可分别退守石沛、孤山两地坚持游击战争。王枫同志亲自到孤山察看地形,作好人员、组织和军事力量的安排,为后来我党坚持孤山斗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0月,驻古河第五行政区督察公署专员李本一率领广西军一七一师一部和保安第六、八两个团以及土顽二支队向我路西中心根据地大举进攻。敌人分三路向复兴集、周家岗、枣岭集进犯。周家岗失守后,玉枫同志带领县委机关转移到石沛桥以北山区坚持游击。同时,根据上级党委决定,派县委组织部长汪洋和黄生、孙一新、李希群等率领一部分干部在孤山成立全西工委。国民党占领我复兴集、周家岗和枣岭集后,加之日寇不断从全椒城出发,对我石沛以北地区进行轮番“扫荡”,王枫同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县委机关、区乡干部大队坚持游击,与敌周旋,为牵制敌人向我藕塘中心根据地进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1年底,在皖江地区活动的我新四军七师,在敌伪顽严密封锁下,孤悬于皖江地区,与二师和军部中间相隔一条一二百里宽的狭长地带。为了沟通新四军二师、七师和军部之间的联系,华中局要求路西地委负责开辟从二师到七师的交通线。地委书记黄岩指示全椒县委书记王枫和副书记胡克诚(兼江和全工委书记)亲自完成这项任务。王枫同志接受任务后,选派了几个同志,化装成老百姓,从石沛桥开始,到大韩村,经过敌伪顽接合部武家岗、赤镇附近的小罗村渡过滁河,又经杨石巷、高皇庙、石村庙、西埠、娘娘庙到达含山县的陶厂,再到无为严家桥的七师师部。这条路线,同志们来回走了好几趟。他们把情况摸熟后,向上级报告。经上级批准后,地委要求王枫和胡克诚同志亲自带一个少而精的武装,又命二师四旅派侦察队长率领一个加强排帮助完成最后的勘实任务。
1942年2月27日,王枫、胡克诚与四旅约定在大韩村集合,由于四旅加强排途中两次与敌人遭遇,延误了时间,到大韩已是当日晚上十二点钟了。当他们到达小罗村滁河边时,东方将要发白。原在那里接应渡河的船只已经撤走。只好借用农民的大木盆(圩区挖秧泥用)渡河。大盆干裂漏水,他们就用杓子舀。王枫同志亲自指挥同志们登盆。前几盆都已安全渡过,最后王枫、胡克诚及摆渡农民一盆六人,由于负荷过重,渗水过多,木盆翻沉。经过同志们奋力抢救,6人都被救上岸,唯有王枫同志不会泅水,加之配带手枪子弹过重,沉人水底。同志们多次潜水抢救,始终未能找到。这时天已大亮,滁河岸上的敌伪炮楼已鸣枪警告,同志们含着悲痛,离开了滁河。胡克诚同志继续带着部队于次日到达陶厂完成了交通线开辟的任务。路是打通了,而王枫同志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二十四岁。第二天夜间,王枫同志的警卫员在滁河边找到了他的遗体,在乡亲的帮助下,将其掩埋在滁河的圩堤下,并做了标志。
其后,在这条完全经过敌伪顽控制的交通线上,建立了一系列秘密联络点和渡滁河的路线,经常有我游击队活动,保证交通的安全。这条交通线的建立,使活动在皖江地区的七师和二师、军部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保证了通讯联络、物资运输和部队的往返调动,以及华中局、七师重要领导人曾山、曾希圣、傅秋涛等往返的安全,加强了淮南、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密切联系,为开辟、发展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王枫同志,聪明能干,虚心学习,爱好文学和社会科学。他能说、会唱、善演(剧),性情开朗。由于他具有比较扎实的革命理论和思想基础,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常有独到之处。他善于利用合法和隐蔽相结合的斗争方式,完成党的任务。他年轻却练达,政治成熟早,决断果敢,组织能力强,工作积极负责,有魄力、有办法。王枫同志生活朴素,能吃苦耐劳。为人诚恳朴实,廉洁奉公,平易近人,关心同志,实为我党不可多得的好同志。他的过早牺牲,是革命的一大损失。
2023年年底,全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对王枫烈士墓进行修缮。
1955年,王枫同志当年的警卫员解放后返回全椒,带领全椒县人民政府干部,将王枫烈士忠骨捡出,装下棺盒,以隆重的仪式在全椒南屏山笔峰尖下建王枫烈士墓,铭刻了碑文。王枫烈士墓前建立了纪念亭,供全椒人民永远凭吊。每年清明,青少年来此祭扫忠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