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在办公室见到杜强,便感受到他身上不寻常的气质,既有硬朗刚正的义气,又透露着温和脱俗的雅气。交谈中知道他的经历后,便理解了其中缘由。
杜强出生在军人家庭,自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1991年,青年杜强意气风发投身军营,在浙江温州服役四年。1995年退役回到宣城上班,杜强先是离开了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后又放弃在金融机构的高职位和高收入,选择自主创业,追寻着自己的田园梦和文化梦,也帮助很多老乡实现致富梦、振兴梦。
一
1991年,刚刚成年的杜强怀着对绿色军营的向往,进入温州市武警机动中队服役。部队生活虽然又苦又累,但杜强乐在其中,他当初选择当兵,就是为了锻炼自我。
四年的军旅生活,让杜强少了些许书生气,却多了一份属于军人的坚韧和执着。温州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作为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弄潮儿,这里敢为人先、包容开放、实干奋斗的氛围深深感染了杜强,这也为他后来敢想敢做敢闯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1995年,杜强退役回到宣城,被分配到民政系统,从事着一份令很多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当时单位很多人都是杜强认识的父辈,大家都对他关爱有加。但在杜强看来,这种轻松自如但重复规矩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有一簇火苗一直在他心里燃烧着,辞掉工作后,他开始寻找新的职业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杜强外出办事的时候,看到办公楼里有家刚开业不久的公司,里面新潮的装修风格和活泼的工作氛围让杜强眼前一亮。这就是刚刚来到宣城的平安保险。当时宣城的老百姓对保险还知之甚少,平安保险更是一张“新名片”,公司整个团队也非常年轻。但在杜强的眼里,这都不是问题,在他看来,大众认知的空白意味着可开拓的市场空间很大,队伍的年轻化意味着大家有足够的冲劲和更包容的心态。根据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杜强投递了简历,经过3个月试用期后,他正式入职。虽然保险对于杜强来说是个未知的领域,但他专注勤恳地学习新知识,心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头。因为业务能力突出,杜强很快获得了晋升机会,逐步成长为平安保险宣城区域的负责人,也是平安保险整个安徽区域比较年轻的B类干部。
翻越一座山头,看到的是更远的风景。刚过而立之年的杜强正是充满干劲的时候,在保险行业打拼了十来年,杜强选择出来自己创业。
二
杜强创业最初的想法,是想把宣城的土特产及旅游资源推广出去。为了打造这样一个窗口,2013年左右,顺应当时电商发展的良好势头,杜强投资做淘宝特色宣城馆,展示和销售宣城特产,特别是大力推广宣城的文化旅游。
杜强老家位于宣州区寒亭镇义兴村,对这里的土地和乡亲,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杜强将自己的文化梦、归乡梦深种在这里,用心培育、静待花开。
2013年,在“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杜强捕捉到了休闲旅游、养生旅游迅猛发展的“信号”,在义兴村投资建设极具徽风皖韵的“一间草堂”古韵园,项目用地200余亩,现有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总投资达1.5亿元。“一间草堂”是集餐饮、住宿、会务、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农耕文化园,园内设有果蔬采摘基地、垂钓、游泳池、博物馆以及茶室、休闲中心等完善的配套设施。
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古典韵味,是“一间草堂”最大的特色。“一间草堂”立足于“禅”主题,一期由禅通博物馆、古韵园、星空民宿、王仁华美术馆、农耕文化园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景点形成勾连辐射之势。古韵园深入挖掘禅学活动、禅茶文化、禅学故事等相关的特色项目。二期工程将以游客互动为主,打造禅文化交流中心、禅游园、禅养园三个项目,游客深入园区体验养生之道、研习琴棋书画。“我们致力打造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乌托邦式乡村生活,让长期身处喧嚣城市的人能在这里找到‘归复田园’的感觉。”杜强介绍说。
为了守住“一间草堂”原生态的韵味,古韵园不仅在环境的打造上别出心裁,在菜品的呈现上也是独具匠心,特别是地道的宣城味道给宾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餐厅严选当地绿色无公害的食材,还大力推广鸭脚包、水东蜜枣、高山云雾茶、农家锅巴、手工闷酱等优质特产。2019年,杜强成立宣城市开心种养殖家庭农场,与村里签订协议,与每户建立连接,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帮助农户售卖农土特产品,为村民增收拓宽渠道,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
“一间草堂”古韵园所在的地方,原本是村里一个环境十分脏乱的垃圾场。当初为建园造景进行埋土换填,从这里清运出一千多车的垃圾。如今,垃圾场摇身一变成了景观园,受益最大的是当地的老百姓。不仅村里环境变好了,每年运营“一间草堂”能带动上百人在家门口就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杜强优先选择退役军人和当地村民,目前在公司上班的退役军人共8人。
高端文化旅游项目的落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寒亭镇来打卡游玩,这里文化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每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文旅活动内容不断提升,由“一间草堂”承办的宣城汉服文化节、文创市集等,线上线下引流带动,焕发出传统人文以及创新的时代风采。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一间草堂”不仅是寒亭镇旅游的一块招牌,也成为宣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标。
从宣城市区出发,半个小时车程进入寒亭镇境内,“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宣州智能卫浴产业园”两块招牌引人注目。近年来,随着“卫浴洁具特色小镇”建设越发成熟,寒亭镇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被寄予厚望,也承担着很重的招商任务。“我们是招过来的‘商’,现在,我们想要成为以商招商的名片。”杜强说。正是怀着这样的愿景,杜强不仅一直在专注地将“一间草堂”做成能带动当地文旅发展的精品,公司在做媒体运营策划的同时,也致力于将寒亭镇的文化和旅游推广出去,将宣城的魅力宣传出去。杜强自己也一直积极与苏浙沪等地的文旅“同好”沟通交流,让他们把投资的目光放在宣城。
明年,与“一间草堂”古韵园相呼应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将对大众全面开放,很多文化藏品正在文化园内等着与游客“对话”。“宣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文化底蕴深厚,但如果没有宣传、没有互动,这份‘家底’就会随时间慢慢流失。”杜强说,“我想做的就是文藏、文旅、文创,挖掘、整合,甚至通过更多名家之手进行再创作,最后通过博物馆和美术馆这个窗口展示出来。最终的目的,不仅是要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感,也要让外地人在这里感受到‘文房’的元素,感受到文房四宝之乡的魅力。”(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