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山处处埋忠骨,山河久久念忠魂。
战争年代,在安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千千万万革命烈士,心怀家国理想,洒尽青春热血,长眠在林间厚土之中。
我们从未忘记!代代江淮儿女以崇敬之心、朴素之情,默默陪伴和守护长眠的英雄,让红色精神不断传递赓续。
清明节前夕,安徽党媒云老兵融记者分赴多地,寻访这些红色守护者,记录和讲述他们的“墓”后人生。
安徽北方春天里,最壮观的景色,莫过于眼前一望无际的麦田了。
在定远县连江镇李集村,一场春雨过后,泛着新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连绵铺展。郭良月老人抄着手,沿着小路往西石岗村北边地里走去,望着四处的麦田说:“要不是去年冬天的几场雪,麦子长不了这么好。”
走进一片麦苗,他停了下来,伸出粗糙黝黑的大手指向身前:“‘七人坟’先是在东边的东石岗村,后来迁来我们西石岗村,就埋在这……”
1946年,7位新四军战士牺牲在李集东边的东石岗村,被村民就地掩埋;1974年,烈士墓迁到了郭良月老人所在的西石岗村;2022年,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关注和牵头下,7位烈士遗骸被迁出移往藕塘烈士陵园;2023年4月又隆重移葬至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
在李集这片土地上,7位无名烈士长眠了76年,当地500多名村民也默默守护了76年。
水塘边倒下7位勇士
东石岗村有人亲眼见过那场战斗的惨烈,村民谢有平就听母亲薛开英讲过,每次讲着讲着,母亲眼圈就红了。
1946年6月的一天,枪声突然响起,薛开英吓得躲进屋里,隔着窗户缝,看到村子西南边高岗上,有机枪突突地往北边扫,中间是一大片开阔地。往北,是芝麻塘,新四军战士趴在塘边田里还击,机枪响了好一阵,停住了,敌人往北边冲过来,再看芝麻塘那边,已经毫无声息。
当天晚上,趁着夜色,东石岗村村民、革命军属李瑞华在塘边找到了7位新四军战士的遗体,并将其掩埋在塘边大旱田里。天亮后,敌人返回四处寻找遗体,却遍寻不得。他们打听到李瑞华几个子侄都参加了新四军,便对他毒打恐吓,便还是一无所获,最后只得扔下奄奄一息的李瑞华,悻悻而去。
从此,芝麻塘边多了一座“七人坟”,没有隆起的坟茔,没有墓碑,远远望去,和周围旱田没有两样,但方圆几里地的老百姓,都知道那里埋着7具忠骨。
东石岗村附近的村民,都成了这7位烈士的亲人。逢清明、除夕,“七人坟”前总会有人烧几串纸钱;草长长了,也会有人割掉——在中国传统习俗里,墓前有人来探望、祭扫,就意味着逝者有亲人,会被活着的人牵挂和思念。
几年后,李瑞华的儿子李家斌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退伍,回到了东石岗村,也加入了守护和祭扫的队伍,一直到2014年去世。接替他的,是儿子李长周。
在老一辈村民心里,“七人坟”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每每提起,总会涕泪长流。李长周就记得,父亲李家斌常和他聊起旧事:“父亲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是通讯兵,也算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硬汉子,可是说到这7位烈士,还有那么多牺牲的战友,他就特别激动,说到最后,总会泪流满面。”
村民都把他们当亲人
1974年春天,因为农耕需要,芝麻塘要拓宽挖深,村民担心水会泡进墓里,大家商量后决定将“七人坟”从塘边迁出,另找地方安葬。
迁坟那天,能来的村民都来了,人们在坟上烧了纸放了鞭炮,又往地上洒了酒,坟被挖开时,周围响起了一片哭声。
今年86岁的郭良月,是村里的老党员,也是当年参与迁坟的村民之一。他回忆说:“村里特地挑了4个人——李家斌是革命老战士,郭良圣是老党员,谢道纯是民兵排长,谢有贵也是党员,让这4个人负责抬运烈士遗骸。”
新的安葬地,在芝麻塘往西3里多地外的西石岗村北边,是一片林地,林间埋着西石岗村的众多先人。郭良月还记得,选墓地时村里老一辈人说:“位置高,地势开阔,紧挨着树林,特别好。”
西石岗村旁,就此多了一座高高的坟茔,村民也都成了7位烈士的亲人。
现任李集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钱万香,也是西石岗村人,“七人坟”从芝麻塘迁过来时他刚记事。在他印象中,每逢清明,烈士墓前的纸钱烧得最多,“村里人到林地里上坟,都要绕一下到烈士墓前烧点纸。后来条件好起来了,就有人带上酒,敬在墓前。”
那时候,定远县乡下上坟有“戴帽子”的习俗:用铁锹铲两块圆形的土垒在坟上。“七人坟”上的新土总是垒得最早——村里人有默契:哪家上坟最早,就先给“七人坟”“戴帽子”。
郭良月说:“大家都在做好事,但都不晓得是谁在做,都是自发的,都拿7位烈士当自家人。”
50年间,“七人坟”一直没有矮下去过,始终高高立在那片地里。
前两年,村民聚在一起商议,想凑钱修一条路通到“七人坟”前,再在墓前立块碑,钱万香介绍说:“这事正往前推进着,突然接到上面通知,说‘七人坟’要迁走。”
永难忘记的无名英雄
2021年,定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在调研中偶然听到连江镇“七人坟”的事,便开始关注。该局优抚股股长陶永林回忆说:“听说后赶紧赶到西石岗村,去现场看了,还找村民和村干部了解了很多情况,最终形成了考证材料,报给了上级部门。”
2022年春天,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下,“七人坟”从西石岗村迁出,暂存藕塘烈士陵园。
迁坟那天,陶永林也在场,他看到烈士墓上新垒了土,坟上插着纸钱串,墓前地上摆放着整瓶刚开封的酒,几十位村民围在地里,为烈士送行。有村民说:“以后有政府来守护他们,我们都放心了,可这心里,是真舍不得。”
这种“失落”,弥漫在李集村每个村民心里。“七人坟”迁走后,很多次,郭良月都看到有村民经过那块地会停下来望上一望,“守了这么多年,突然迁走了,大伙儿心里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
2023年4月3日,7位无名烈士遗骸,和另外11位无名烈士遗骸,一起从藕塘烈士陵园移出,迁往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在那里,他们和1200多位无名烈士作伴,安眠于青松翠柏林立的厚土之下。
陶永林回忆说,从藕塘往王小庙的路上,车队走了40多分钟,沿途有无数村民、学生自发拥到路边来护送烈士,“远处田里干农活的人,都停了下来,远远站在那里,目送车队。”
他还记得,从藕塘动身时下着雨,车队到达仓镇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时,雨停了;等到仪式结束烈士遗骸落葬时,大雨如注。
他想到一句话:天地为之同悲。
2024年清明节前一周,又下了一场春雨。这场雨,让李集村的大片麦子长势更旺,也让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遍地的“勿忘我”开出了细碎小蓝花。
3月26日,郭良月、钱万香和另一位村民代表,从西石岗村赶到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看望曾经被村民们守护多年的7位烈士,擦拭完墓碑后,他们鞠下深深的3个躬。
离他们不远处,17.4米高的“无名烈士纪念碑”直指苍穹。
这碑,是“无名者”的史诗,也见证着几代村民默默守护的“墓”后人生。(安徽党媒云老兵融记者 祁海群 顾亦飞 通讯员 吴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