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了,我代表59名孤残儿童感谢你们!”近日,宿州市埇桥区儿童福利院负责人紧紧握住一名身穿迷彩服的孙应伟连声道谢。当日孙应伟和另外一名战友共同为区儿童福利院捐赠价值43000多元的奶粉、尿不湿等物品,为孤残儿童送去爱心。
孙应伟是埇桥区朱仙镇一名普通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常年奔波在城市之间的货车司机。10多年来,他热心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他先后被评为“埇桥好人”“全区最美退役军人”。
在部队他用汗水和拼搏连年获得“优秀”
孙应伟,1977年1月出生,埇桥区朱仙庄镇新河村人。1995年11月应征入伍,在部队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三次受到嘉奖。1998年在松花江抗洪抢险战斗中,参加了抗洪抢险突击队,由于表现突出,被授予抗洪抢险突击手荣誉称号。也正是在这次抗洪抢险战斗中,因长时间背沙袋筑防洪堤坝,腰脊椎被压伤,于1998年11月退役回乡。
创业路上他历尽波折成为“赢家”
孙应伟退役回乡后,曾被安排在安徽车桥厂工作,后因企业改制下岗,自谋职业。刚开始他筹集资金做起煤炭生意,但是几年下来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亏损100多万元。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遭受如此重创,他家成了“贫困户”。
当时的孙应伟非常沮丧,对今后如何生活、如何还债一筹莫展,曾一度心灰意冷。然而退役军人不服输的倔强,让再次站了起来。在家人和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支持下,他振作了精神,发挥自己在部队开车的特长,购买了一台货车进行长途货运,由于他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断增添车辆数量,经过多年的打拼,孙应伟挣到了钱,还清了欠债,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了小有名气的“老板”。
奉献爱心的路上“不停歇”
孙应伟“富”了,他总想为社会“做点啥”。刚刚开始,只要左邻右舍有什么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随后他又把目光转向国家需要和弱势群体的支援和帮助。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孙应伟向湖北武汉慈善总会捐款3000元,他成为全镇向疫区捐款的第一人。为防止疫情扩散,孙应伟所在的村庄严防死守,他看到本村的党员和志愿者踏积雪冒严寒,值班守护在抗疫第一线,十分辛苦,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他捐资1800元购买面粉、大豆油,给15名抗击疫情的志愿者每人送去50斤面粉一袋,5升大豆油一桶。接着,他又捐款5000元,购置大米、面粉、大豆油向全镇现役军人家庭、残疾家庭、贫困留守儿童家庭等,每家送去10公斤大米一袋,50斤面粉一袋,5升大豆油一桶。另向20个五保户送去大米20斤、5升大豆油一桶。这一年他4次捐款捐物21800元。
2021年1月5日,疫情形势非常严峻,为了确保学校安全,孙应伟向他就读过的胡李小学29名在校贫困留守儿童捐赠价值5100元的口罩、消毒液、书包等物品。2022年1月12日,孙应伟再次向胡李小学39名在校学生捐赠价值5000元的图书、书包、学习用品等物品,其中捐赠贫困留守儿童19名,“三好学生”20名。他先后三次向胡李小学捐资4000元购置图书赠送给学校,并以奖学金的形式向12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赠送四大名著、汉语词典等书籍。
每到八一建军节,孙应伟都会抽出时间参加朱仙庄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举行的看望抗美援朝老战士活动,为两位95岁高龄抗美援朝老战士送去米面油和慰问金各500元。“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也是我们退役军人的榜样,关爱他们就是关爱我们民族精神。”孙应伟坚定地说。
对于孙应伟的义举,有人不解,问他,你开个大货车,挣的全是辛苦钱,在全镇来说,你也不是最有钱的主,为啥坚持为社会、为乡邻、为困难孩子捐款捐物?对此,他爽朗地笑道:“我困难的时候,乡亲们帮助我,现在我日子过好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要懂得知恩图报,不能忘了他们,只要我们货车还能在路上奔跑,我回报社会的脚步就不会停歇。”(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