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农贸市场换新颜
来源: 姜秋月 2024-05-16 10:19:25 责编: 武长鹏 余红霞

农贸市场作为城乡公共配套设施,不仅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蒙城县积极抓好农贸市场文明创建工作,通过改造硬件设施、提升管理服务、强化市场监管等举措,为群众打造干净舒心的购物环境,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幸福”。

改造硬件设施增“颜值”

在南关农贸市场,进进出出的顾客络绎不绝。该市场采用智慧化管理,每个摊位都设置电子显示屏,实现信息发布、动态监控、大数据整合等功能,打造新型智慧农贸市场。“这个菜市场的环境好,现在天气逐渐热了起来,在这里一点都闻不到难闻的味道,而且各种蔬菜、水果也都很齐全,很新鲜。还有公平秤,更不用担心缺斤少两了。”家住南关农贸市场附近小区的居民王立军说道。整个农贸市场宽敞明亮又整洁,宛如一个大型超市,新鲜的蔬菜、水果摆放有序,前来买菜的居民各个满意而归,摊主们称重、打包,忙得不亦乐乎。

果蔬区、鲜肉区、水产区、干货区、活鸡区等分门别类,整齐排列,每个摊位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食品。尤其是活禽宰杀三隔离措施;宰杀、寄存、售卖三者分开的隔离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交叉污染和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并保持其品质和卫生,以确保销售的活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我在这里卖菜已经11年了,之前在这里经营都是小摊小贩,骑着三轮车就来了,这两年真的是大变样,所有的摊位都是统一的装饰,既美观又大气,每天还有固定的保洁进行清扫,真的是省了不少心。”南关市场经营户说,菜市场内还有通风设施、微型水槽、消防设施等,购物环境舒心又安心。

“菜市场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建设文明菜市是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延伸和细化。这个菜市最早建于1998年,是南关建设最大、设施最全的菜市场,经营户约有100户,面积约2000平方米。”据市场服务中心主任王勇介绍,自2022年开始,蒙城县积极推进文明菜市行动,彻底解决“臭烘烘、湿漉漉、黑乎乎、乱糟糟”等突出问题。推进农贸市场质量提升。我县现有17家农贸市场(城区8家、乡镇9家),已全部完成标准化提升改造,完善停车场、雨污水管网、消防、防蝇防鼠等配套设施,并落实划行归市,菜市交易区和功能区科学布局,合理设置蔬果、肉类、水产品、干货等交易区,以及农户自产自销区、辅助生产区、公共服务区等。如今,改造后的各个农贸市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提升服务质量惠群众

“我家就在这附近,基本上都是来这里买菜,方便快捷,和以前比现在真的是好太多了,以前这里走路恨不得都提起裤腿,地面上经常有菜叶、鸡毛、鱼鳞等垃圾,特别是夏天,还有苍蝇,脏乱不堪。”在南关农贸市场,居民李先生说,现在的菜市场是明亮、干净。

过去在大多数居民的印象里,一提到菜市场都不愿意进去,首先想到的就是脏乱的环境和拥挤的人群。现在,经过环境卫生整治,蒙城县7家农贸市场通过改造提升后的购物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据悉,名邦农贸市场占地约1000平方米,每天固定的人流量约600人次,“我们每天都进对农贸市场进行清扫,每月进行两次大扫除,清理卫生死角,还值得一提的就是评选‘诚信经营户’,激励商户诚信经营、文明待客。此外,我们会定期地对农产品和肉类进行质量检测,让来这里的每一位顾客都能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农贸市场管理人员说,菜市场每天开市前和下班后都会清洗地面。

据了解,蒙城县为了做好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探索出定点、定区域、定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并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定点,即在规定时间内对市场出摊占道等不文明经营行为进行清理,保证市场整洁运营;定区域,即根据市场实际经营情况对市场进行管理区域划分;定人,即每个管理区域责任到人。市场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勇介绍,全县各个农贸市场都在食品交易区、辅助加工区等重点区域加强保洁频次,定期安排人员检查,每日电话或者微信督促市场管理人员认真执行卫生标准。城管等有关部门负责菜市场附近的停车秩序,保障菜市场的人流、物流畅通有序。各个菜市场还定期排查消防器材、管网堵塞、油烟污染、乱贴“牛皮癣”等问题,推动垃圾袋装化,保持摊位店面干净整齐,营造文明清洁的购物环境。(姜秋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