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在祁门县忙碌的田野上,活跃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操作着现代农业机械,穿梭在田间地头,成为夏种的“主力军”。
这几天,在祁门县祁山镇春明村稻田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着栽秧的身影。90后的钟俊是村里的种粮大户,立夏过后,他一直在田里忙碌着,带领村民旋耕田地、栽种秧苗。“今年种了四百六七十亩地,预计在五月底完成插秧,种的品种有湘两优900、荃香优66等。”
除了选用良种,今年,钟俊栽秧全部采用了抛秧技术,稻种的出芽率和秧苗生长情况都不错,让他对水稻丰收胸有成竹。“采用抛秧技术,省时省工效率高,而且产量也稳。”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规模种植,给夏种增添了新质生产力,也让钟俊在广袤的田野里实现了“创业不必去远方”的梦想。去年,钟俊实现亩产650公斤,产粮300多吨,创造产值60多万元。
在祁门县安凌镇琅丰村,今年36岁的汪龙飞也没有闲着,正在田里查看再生稻长势,做好后期管护。“今年试种了100多亩的再生稻。目前看,再生稻长势还比较可以,正在发棵,再生稻预计每亩多收三四百斤稻谷。”在外打拼的汪龙飞返乡接过父亲汪兴江的接力棒,成为了安凌镇的“新农人”和现代农业的“田保姆”。返乡后,汪龙飞在父辈流转的500多亩土地上,实现了粮油生产从育秧、耕田、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并与本镇种植大户签订了2000多亩的机育插秧社会化服务协议,去年实现净收入30多万元,成为当地种田致富的典型。种粮大户发展起来后,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让村民不仅有了田租收入,还有了比较稳定劳务收入。“我们在家门口做事啊,老板给我们一天一百五十元,划算得很。”春明村村民李道饭十分高兴。
近年来,祁门县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农地经营权获取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壮大“新农人”队伍,提升“新农人”质量。“新农人”把农业作为职业,运用先进科技和超前理念,将现代要素带入乡村,推动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迈进,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弄潮儿、领头羊。(胡玮 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