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怎样的人?他为何会选择在凤阳建中都?作为明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本,明中都为何在即将竣工之时却罢建?5月21日下午,第三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第四场活动走进蚌埠市新城滨湖学校,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志带同学们了解明中都的“前世今生”,追寻明中都与蚌埠的历史渊源,介绍明中都考古的最新进展。在考古领队生动地讲述中,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旧遗址重新热闹、恢弘,家乡的悠久历史在孩子们眼中变得鲜活起来。
(活动现场,同学们认真聆听)
◆ 前江后淮
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建中都
明中都的故事必须从明太祖朱元璋讲起,那么真实的明太祖朱元璋长什么样?大屏幕上放出了不同时期朱元璋的画像,一目了然的“鞋拔子脸”,礼堂里马上响起同学们的笑声。
王志队长精彩讲述
“史料中有很多关于朱元璋长相的描述。”王志告诉同学们,《明太祖实录》中曾描述朱元璋“状貌奇伟,异常人”;《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记载朱元璋“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明史》中的朱元璋则是“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而在故宫收藏的朱元璋画像中,朱元璋则天庭饱满,俊朗和煦。
真实的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准确知道,但他在家乡凤阳悉心营建的明中都却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洪武二年,朱元璋“诏建中都”,并选定了家乡凤阳。为什么选择凤阳?“《明太祖实录》中曾经有记载,朱元璋曾经召集大臣商量在哪里定都,有大臣建议在洛阳或者汴梁。”王志告诉同学们,西安、洛阳、开封等地经过战乱当时已经非常残破,而且从江南向西北运输的漕运航道也严重淤堵。“朱元璋认为凤阳南有长江,北有淮河,是两道天险,而且淮河的水运方便,在凤阳定都非常合适。他的大臣多数也是本地人,对在家乡建都城都十分赞成。”
◆ 功败垂成
“理想都城”为何最终烂尾
明中都是朱元璋在其家乡建设的“理想”都城,建设过程中极尽奢华,号称九万名百工技艺尽在凤阳,天下名材聚于斯。然而洪武八年,朱元璋亲至凤阳视察中都,“验工赏劳”,回到南京后却“诏罢中都役作”。
明中都为何会被罢建,一直以来有诸多猜想。“史书上记录,‘以劳费罢之’,但这个可能站不住脚,因为后来朱元璋又开始在南京营建都城。”王志告诉同学们,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刘伯温强烈反对,朱元璋接受了刘伯温的建议。另外,削弱淮右功臣集团的势力和工匠厌镇也被认为是明中都最终罢建的原因。
从洪武二年诏建,到洪武八年罢建,明中都的营造走过了六年的光阴。王志介绍,罢建时,明中都城轮廓已经形成。自明代起,明中都又经历了多次的拆除、破坏和战火,直到1975年,拆城停止,明中都皇城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1982年,明中都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明中都被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风雨六百年,明中都迎来新生。
◆ 重要考古发现不断
明中都与蚌埠有深厚渊源
王剑英先生1973~1975年调查研究明中都,1981年与滁县地区文化局合作,专门全面地调查、测量了明中都。“王剑英先生根据文献研究和调查情况出版了《明中都城考》和《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推动了学界对明中都的全新、全面认识,促成了明中都遗址的保护。”
王志介绍了2014年以来明中都的重要考古发现。“这是承天门,它的位置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他告诉同学们,通过对承天门承台的发掘,明确了城台的形制、尺度,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城台的建造过程和技术工艺。在对明中都外金水桥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掘河道140米,揭示了外金水桥的数量、位置及与河道的形制结构、工艺特点和建造过程。
同学积极抢答
明中都宫殿规模有多大?“考古发掘发现的磉墩尺寸巨大,最大尺寸的单体磉墩边长达到5.5米,部分四联式磉墩尺寸达11米见方。”王志介绍,宫殿的前殿还发现了巨型的覆盆式石础,柱础石料边长近2.8米,体量为目前所见宫殿建筑础石之最。
珠城蚌埠文化底蕴丰厚,明中都与蚌埠有着怎样的渊源?王志介绍,蚌埠和凤阳在古代曾同属于涂山氏国、钟离国,明清时期,如今的蚌埠市区大部分归属于凤阳府凤阳县。正是清代末年原定于从临淮跨过淮河的津浦铁路改在蚌埠过河,由此带来了蚌埠的兴起,并逐步在淮河流域中游取代了凤阳的历史地位。民国时撤凤阳府设淮泗道于凤阳县,后来废道直属安徽省。“1938年日伪政府期间,凤阳县署曾迁至凤阳县蚌埠集,1947年蚌埠脱离凤阳设为蚌埠市,原来的凤阳府城处建了新凤阳县。”
◆ 相约遗址公园
考古领队邀同学们看看今天的明中都
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年来,明中都遗址保护利用亮点不断。王志现场向同学们发出邀请:“现在的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色非常美,离蚌埠很近,欢迎同学们有时间去看看。”
一个多小时的分享时间很快过去了。互动环节,蚌埠市新城滨湖学校的同学们热情举手抢答,现场高潮迭起,掌声笑声不断。七(5)班的宋俊昊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今天的活动特别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历史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收获很大。”同样来自七(5)班的冯睦桓从小喜欢历史,还是第一次与考古领队面对面交流。“通过活动我了解了明初三都、凤阳的历史、明中都和我们蚌埠的渊源,非常有意思。感谢王队长精彩的分享。”
收获知识收获感动
同学们有收获,王志也感到非常欣慰。“很高兴有机会与蚌埠市新城滨湖学校的同学们现场交流。同学们对历史和考古兴趣浓厚,知识面也非常广。”他表示,希望通过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让同学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的发展传承有进一步的了解。
蚌埠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文物科科长郭全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双墩到垓下、禹会村,蚌埠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学校和相关部门一直以来重视通过研学等方式带孩子们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把考古领队请到孩子们的课堂上,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很有意义。”
蚌埠市新城滨湖学校中学政教处主杨小平表示,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让师生近距离接触考古,感受历史的魅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宝贵的知识,相信每一位参与的同学都会有所收获。”(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王素英 武鹏 周梅 任逸玮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