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泥与火的艺术”,隐藏着文明的终极密码。当朴拙的泥土与熊熊燃烧的烈火邂逅,便注定凝结了历史,也诉说着文明……6月12日下午,第三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来到芜湖安师大附小西校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罗虎带领同学们探寻千年窑火,走进多彩瓷器世界。
五大名窑承载东方风雅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代表了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薪火相传自远古时代的陶瓷工艺已成为一个文明的符号——瓷·China·中国。
罗虎从古陶瓷开篇,概括瓷器的发展史。“一般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从陶器到硬陶到原始瓷再到瓷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且表面无釉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商周时期出现“印纹硬陶”和“釉陶”。最后,在两者的基础上,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 “瓷器”产生。
宋朝制瓷业空前繁荣,瓷器成为当时人们普通使用的器物。尤其是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这五大名窑的产品,制作技术高超,极具艺术审美。
罗虎分别介绍了五大名窑各自的特色。汝窑釉色柔和秀雅,钧窑色彩璀璨;官窑充满传奇;哥窑则透着神秘。定窑则轻盈秀美。
唐代瓷器生产出现了争奇斗艳的局面,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因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
技压群芳,成为当时瓷器的佼佼者,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
繁昌窑展现青白瓷韵
“安徽有哪些古瓷窑遗址呢?目前,发现的有萧窑、寿州窑、繁昌窑、烈山窑等。”罗虎说。
作为我国青白瓷的发源地,繁昌窑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罗虎介绍,繁昌窑遗址分布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南郊、西郊,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一处专烧青白瓷的大型瓷窑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5年,考古专家首次发现繁昌窑柯家冲瓷窑遗址。随着数代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努力,繁昌窑这处曾湮没在千年历史尘土中的江南名窑,面貌愈加清晰。
从2013年起至今,为配合安徽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繁昌窑遗址开展持续系统的大规模发掘,不仅发现龙窑、馒头窑、房址、作坊基址、墓葬等种类丰富的窑业遗迹,而且出土了数以吨计的青白瓷器和窑具。
罗虎说,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呈现出白中泛青、青中显白的色调,青白瓷是在北民南迁、南方仿烧白瓷历史背景下,制瓷艺人结合南方制瓷原料、装烧工艺后创造性烧制成的一个新品种。正是由于有了它,明清两代才会演绎出斑斓绚丽的彩绘瓷。
作为中国古陶瓷文化历史遗存最璀璨的“花朵”之一,随着遗址发掘及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繁昌窑遗址已经成为芜湖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古代“美妆神器”重见天日
活动现场,罗虎还带来了四件繁昌窑青白瓷复烧产品。“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做什么用的?”“是一个小盒子。”“装昆虫的盒子。”回答声此起彼伏,学生们对眼前的瓷器产生了兴趣。
这其实是古代的“美妆神器”,它的大名叫作“果形粉盒”。据介绍,果形粉盒为北宋文物,整体为圆形,盒盖和盒身各占一半。蒂形纽,盖面满饰浮雕莲瓣纹,顶面中间饰以蒂叶,增加了仿生效果。盒身子口,弧腹,平底。胎质粗细适中,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稍偏黄,局部有开片。“该粉盒尺寸大于一般小型粉盒,造型圆润饱满,品相完整,端庄大气,极能体现繁昌窑青白瓷的风格。2014年在柯冲窑址发现粉盒盒身近底部标本,腹部压印似南瓜造型,但整体风格与此件颇为接近。”罗虎说。
还有一件青白瓷叫作“凤首执壶”。凤乃神鸟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该凤首执壶1992年于安徽省繁昌县新港窑厂出土,高18.8厘米、底径8厘米。通体施青白釉,环纹束颈,球形腹,圈足底。凤首以花冠形凤冠作口,曲喙张目,两侧附耳,刻画羽毛,栩栩如生。“这件作品是繁昌窑青白瓷的代表作品,也是宋代凤首壶中的珍品。反映了当时人们极高的审美艺术和工艺水平。”
让学生热爱历史传承文化
分享结束,同学们意犹未尽,罗虎邀请同学们暑假去繁昌窑遗址公园打卡,身临其境地感受古陶瓷的魅力。互动环节,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滔滔不绝地回答。“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量非常大,对考古以及古代文化兴趣浓厚。”罗虎说。
“芜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走进芜湖这座千年古城,以考古的视角,带领同学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芜湖安师大附小西校区副校长唐韵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拓宽了视野,学习了历史知识,也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懂得保护文化遗址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一件文物背后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培养出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406班学生马子涵告诉记者:“通过这次讲座,学习到了许多关于陶瓷的小知识,还看见了许多的文物,也知道了著名的五大名窑,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面,还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辉煌历史。”407班的孔韦懿说:“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我认识到了许多关于古代瓷器、陶器并了解瓷器的发展历史及背后的故事,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要弘扬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永远灿烂辉煌。”
芜湖安师大附小西校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黄静老师说:“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能够近距离地了解考古魅力,也了解到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相信我们学校的孩子们能够为传承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 王素英 武鹏 周梅 任逸玮 杨雪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