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潜山市
老兵“回家” | 野寨中学:“家校社”携手点燃少年报国梦
来源:许雅婷 侯剑 朱浩 2024-07-20 07:06:49 责编:侯剑 喻寒松 王逸群

回访

他们曾与我们面对面,他们曾是我们的座上宾

今天,我们再次与他们面对面

回响

他们曾在镜头前忆峥嵘岁月,在话语间感慨成千

今天,我们再次与他们说说话

回家

今天老兵融上线两周年的日子

他们不再是座上宾,不再是受访者

他们是我们的家人

欢迎回家,一起唠嗑

一起聊聊这两年的心里话


“军校生活很辛苦也很精彩,你可以强健体魄、锤炼思想,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希望学弟学妹积极报考军校,一起汇聚国防事业的青春力量!”讲台上,叶大山面对着母校师生,分享考取军校的奋斗历程和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学习收获。

讲台下,高三准毕业生王书廷坐得笔直,他看着自信洋溢的学长,更加坚定了报考军校的决心。

7月4日,即将出发参加军检前,王书廷向安徽党媒云老兵融记者回忆去年开学时的一幕时,依然记忆犹新。今年高考,他和哥哥分别取得了625分和635分的好成绩,填报志愿时,兄弟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在潜山市野寨中学,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该校考取军校的人数年年攀升,一届又一届学生把携笔从戎作为自己的追求。

2023年,20名被军校录取的毕业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献身国防、矢志强军的信念和决心。总书记在回信中表示,推进强军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在总书记勉励下,今年我校51名同学被20所军校录取,创历史新高。”野寨中学政教处副主任李世奇说。

毕业之季,记者走进潜山市野寨中学,探究这个强军摇篮的红色基因。

丁家:三代从军之志

盛夏时节,万物明媚,穿行在源潭镇双林村的乡间小路上,两侧田野里孕育着新的生机。不多时,就来到丁光源的家,门口“光荣之家”的牌匾在阳光下愈发耀眼。

“这块是我的,我孙子还有一块哩。”70岁的老兵丁光源笑呵呵地说。去年,他的孙子和外孙女双双从野寨中学考入军校,还收到来自总书记的回信,老人家走到哪都面上有光。

丁光源还骄傲地向老兵融记者展示孙子丁汪磊入学时,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的视频。视频里的小伙已经褪去了青涩,增添了军人的刚毅。

“孩子们每周都给我打电话分享学习和生活。”丁光源在电话里叮嘱,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军人,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在余子妍印象里,从小到大都少不了外公耳提面命的身影。“外公是我们家第一个军人,我小时候最喜欢听他讲当兵的故事,对军人充满好奇。”余子妍说,每次学习压力大,外公都会跟她讲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等革命英雄的故事,“那么艰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外公的话顿时让她重燃信心。

除了爷爷,丁家还有四位长辈参军,算上孙辈,共三代七人投身国防事业。一颗军心代代传承,也成为这个家庭的精神底色。“我将不负青春,不负人民,为新时代强军梦贡献力量!”入学视频中,丁汪磊脊背挺直、语气坚定。

野中:一个强军摇篮

“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1943年,皖鄂两省十三县知名人士发起倡议,在天柱山麓野人寨修建陵墓,安葬了从各处战场搜寻到的985名阵亡将士遗骸。并在此开办学校保护陵园,一座陵园和一所校园就此血脉相通、相依相生……”

在野寨中学国防教育主题馆内,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人群娓娓道来。“七一”前后,来此开展红色教育的学校和单位络绎不绝。人们认真聆听,感受这所学校浓厚的国防教育情怀。

走进古木参天的校园,沿着布满裂纹的阶梯拾级而上,“抗日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背后是庄严肃穆的忠烈祠,985名抗日阵亡将士长眠于此。

“每年的新生第一课就在这里举办,毕业生举办‘成人礼’时也会回到这里,向抗日阵亡将士道别。”李世奇说。

在野寨中学,国防教育贯穿于每个学生的高中生涯。“陵园是我们的立校之基、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校园不仅要保护陵园,更重要的是传承抗日阵亡将士的民族精神、抗战精神和爱国精神。”野寨中学原副校长徐富贵介绍。

“从2013年开始,我校专门制定‘长城计划’,谱好学生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献身国防三部曲。”徐富贵对老兵融记者说,学校通过举行军事训练、成立军事社团、订购军事刊物、组织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同时,设立“长城基金”与“国防七校奖”,对优秀学子进行奖励。

崇军爱国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近五年,野寨中学有49人被各军事院校录取。“崇文尚武、热爱国防”蔚然成风。

“立地顶天期救国,开来继往志坚强……”在激昂校歌声中,一个又一个梦想在强军摇篮里悄然萌发、向阳生长。

潜山:一座红色之城

“潜山市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投入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仲夏时节,天柱山镇中心学校师生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程晓文用一个个扣人心弦的红色故事,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红色种子。

伴随着阵阵蝉鸣,红色潜山的历史画卷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徐徐展开。土地革命时期,12任县委书记慷慨赴死;从“新四军母亲陈桂珍”到“一碗鸡汤情”,诸多红色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安徽贯彻“八七会议”最早的农民起义“梅城起义”在潜山打响;潜山首任特支书记余大化临刑前,奋笔疾书“撒手空归,这回不算”八个大字,从容就义……

如何继承革命传统,汲取红色力量?“潜山盘活用足各类红色资源,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国防教育,激发全民爱国拥军热情,点燃青年强军梦。”程晓文说。

潜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兵心永向党宣讲团”,开展国防教育进机关、进院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六进活动”,讲好老兵故事;每逢“9·18”“7·7”、全民国防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烈士陵园举办“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展”。在中小学设立“兵校长”,每学期上国防课,让红色精神代代传。

“2022年开始,只要学生考上军校,我们每人奖励一千元,同时颁发‘光荣之家’荣誉牌,到目前已经发放了3.9万元。”程晓文补充说。

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在潜山市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青年把青春献给国防。5年来,潜山市录取军事院校考生66人,培养优秀学生应征入伍800余人。

“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推动国防教育走深走实。让祖国的未来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担当,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潜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徐礼峰表示。(安徽党媒云老兵融记者 许雅婷 侯剑 通讯员 朱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