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地处淮北平原,是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热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这里英雄辈出,涌现出无数个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埇桥区军休士官张祥彬就是无数英雄人物的代表之一,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扑救烈火时身受重伤,造成二级伤残,荣立二等功。近年来,张祥彬经常到机关、社区、街道进行英模宣讲,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张祥彬1978年出生泗县,1997年初中毕业后,报名参军,成为驻守福建省漳州市空军某部的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入伍后他坚定报效国家、为家乡争光的信念,听从指挥,勤学苦练,积极进步,入伍两年就光荣入党。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改变了他的容貌,留下终身残疾,也改写了他的人生。
2002年1月4日下午,张祥彬战备值班,当天15时30分,他完成值班任务从哨位下来,刚刚到营地,看见战友们紧急集合登上了军用卡车,并换上训练时才穿的迷彩服,说是附近发生火灾,需要紧急扑救。出现这种紧急情况,按照要求,张祥彬刚刚值班回来,是不需要参加的,但是军人的职责和担当,不容他多想,来不及换服装,他随即爬上卡车加入前往救火的行列,在参加救火的队伍的,由于事发突然,他也是唯一一个穿着军装踏上奔赴火灾现场的战士。
失火的这座山附近有很多村庄,山上建有战备台站、油库阵地等重要军事设施,大火随时都能将这一切化为灰烬。他们到达火灾现场后,大火正熊熊燃烧,火势迅速蔓延。根据首长安排,张祥彬负责从山上阵地取水,取水点到火灾现场往返有300多米,山路崎岖,地面凸凹不平,为了尽快把水送到火点,他不知道跑了多少个来回,军用胶鞋的鞋底被磨穿,脚板磨出了血,嶙峋崎岖的盘山小路上,留下点点血迹。
由于火势越来越大,用水扑火效果并不明显,首长果断下达命令,开挖隔离带,阻断火源。张祥彬和战友们在大火前头,清理树木和杂草,并开挖隔离沟。当晚8时左右,山风突然转变方向,火势随即向他们扑来,大火腾起七八米的火浪,有不少战友被卷入火海,有位战友被烟熏倒在地,张祥彬迅速冲进去将战友拽出来,战友获救,而他却被大火吞噬,失去知觉。
张祥彬醒来的时候,已经是9天后了,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但是留下了终身残疾,全身多处特重度烧伤,面积45%,经3次植皮和多次整形手术,瘢痕增生占体表面积1/3以上,颜面部瘢痕增生占4/5,眉缺损,鼻畸形,小口畸形,张口受限,双手活动功能障,双膝关屈伸明显受限。经过鉴定为因公二级伤残。
“今天我讲述这段经历,不是记住伤痛,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人民子弟兵永远是祖国和人民忠诚卫士,强国有我!”张祥彬说。
“张祥彬的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令人泪目、肃然起敬。他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勇救战友,始终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段,用血肉之躯与火魔展开殊死搏斗,他舍生忘死的无畏精神和血肉相依的战友深情,生动地诠释军人的责任和使命,体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皖北大地双拥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埇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大合说。(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