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文昌街道建设社区: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 构建民生“幸福家”
来源: 陈萍 2024-08-07 16:27:49 责编: 聂梅

近年来,为破解社区老旧小区多、人口多样化、配套不全等诸多“老大难”问题,桐城市文昌街道建设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找准治理薄弱环节,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居民的“零距离”,切实将社区打造成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

在资源整合上做“加”法。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导向,按照任务清单化、工作机制化、服务便民化思路,充分发挥社会共“聚”的作用,加大惠民效应,按下居民幸福“升级键”。深化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机制,点亮“微心愿”平台,共建单位72名党员聚焦辖区居民所需所盼,主动认领微心愿,为独居老人、困难居民送米面油生活用品,依托“救急难”互助社,吸引党建共建企业出资捐助两万元,持续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年度结合共建单位入户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人居环境治理、健康义诊25次,实现区域问题有人管、民情民意有人理、问题诉求有人解,受益居民千余人。

在服务距离上做“减”法。紧扣解决问题这一核心,坚持“党务”带“业务”“服务”,为居民注入“安心剂”。开展“多网合一”网格化管理,网格员、业委会深入网格,在巡查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置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格”。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沿河西路多处路面破损,影响附近居民出入,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党总支发挥“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联动水利、市政部门进行修复,为居民排忧解难;科苑小区在夜间电表传出异味,疑似漏电,小区单元长紧急联系网格员赶到现场,现场与供电维修人员排除安全隐患;搭建“老街坊”议事平台,围绕老街居民反映的不文明养犬行为、公共照明缺失、车辆乱摆放等难点问题开展议事活动6次,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协商,将“难点”变“亮点”。

在集聚合力上做“乘”法。组织在职党员“亮身份、做表率”,为辖区孤寡、残疾、困难居民上门提供爱心义诊、精神慰藉、水电检修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党建+服务”的方式,联动辖区资源,搭建南后街8号“老街坊”党群服务站、和平尚城小区“和·邻里”党群服务站,邀请公安、检察人员走进社区开展反诈知识、交通安全知识等培训,提升居民安全意识;建设“红色蜂巢·小哥驿站”,免费为新业态群体提供休闲、学习场所。打造“方姐帮帮团”老书记调解室,用法的力量宣教,用情的力量说理,把家庭矛盾、邻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年度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3件,及时调解,调解率100%,满意率100%。

在消除难点堵点上做“除”法。由社区党总支牵头,为辖区和平尚城等10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对和平花园等19个小区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按照“事先多沟通,遇事多协商,难事共解决”的原则,建立由小区党支部召集的协商会议制度。涉及小区内大事要事,由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代表四方协商,实施结果公开,做到“小事不出家园,大事不出社区”。年度通过四方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邻里纠纷、停车难问题等大小事务20余件。2024年辖区二中宿舍、实验小学宿舍申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施工前通过居民代表协商会议,收集小区改造意见6条,通过小切口、准发力、硬举措,让“旧”小区展现出“新”容颜,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陈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