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歙县
碑文探旧忆 实地悟英魂——安徽师范大学学子赴歙县调研
来源:汪瑞 王紫凝 华妍 2024-08-12 16:13:36 责编:余宏博 胡明兵 王逸群

 

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追踪碑文流年·探忆革命岁月”碑文调研传播本科生实践团队赴黄山市歙县洽河村,对歙县二十七烈士纪念碑进行调研,让红色基因深植心田,促进红色精神传承不息。

功垂千古 芳流万代

踏上石阶,在二十七烈士纪念碑的正面,庄严镌刻着“二十七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表达着对烈士们最崇高的敬意:“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和“死难烈士万岁”。在纪念碑后方的硕大青石上,正中位置镌刻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左右则写着一对墓联,上联为“洒热血,战沙场,功垂千古”,下联则是“颂业绩,照肝胆,芳流万代”,字里行间描绘了烈士们的壮烈与英勇,更表达了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与传颂的深远意义。

a5d2648ca41905ff4bac1535c6eb256

图为二十七烈士青石碑文

在此期间,团队成员展开问卷调查工作,从民户到商铺,从八旬老人到稚嫩孩童,洽河村的人民无一不真诚热情回答团队的问题。从乡亲们的口述中,团队成员深刻了解到洽河村对二十七烈士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的珍视与保护,以及对红色精神传承的高度重视。村民们不仅希望这份宝贵的记忆能够得以延续,更怀揣着热望,期盼着能让更多的人知晓这段历史,让后世子孙能够清晰地铭记二十七烈士的英勇事迹与不朽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八字箴言 终生奉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老兵凌道森终生向党的坚定信念。7月11日上午,阳光正好,流水款款,实践团队在洽河村村干部凌云霞的带领下前往临近河畔的一间古朴乡屋——凌道森老人的家中进行采访。凌道森是一位老党员,他的父亲凌致净是当年引领解放军战士挺进尚坞降的带路人。队员们认真聆听凌道森老人的回忆:“敢死队队员不愿让我父亲这样的无辜百姓继续涉险,硬是劝说我父亲躲进了隐蔽的阴沟里,让他无论如何都不要出来。”正是如此,凌道森的父亲才在那场残酷的战争中幸免于难。多年来这份恩情他和父亲一直铭记在心,这也成为凌道森前后三次申请参军的坚定信念和动力源泉。不仅如此,队员们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早年时期凌道森便为二十七烈士写过一篇文章,名为《我的红色记忆》。

图片.png

图为团队与凌道森、其妻子及洽河村村干部凌云霞合影

“回荡青春激昂,重振夕阳余香。”凌道森数十载如一日,矢志不渝地坚守初心,铭记使命。归乡后,凌道森担任村干部,依旧心系家国,频繁在村中振臂高呼,领头组织红色教育活动,促进红色精神的延续。在听完队员讲述团队来此的目的和新颖的宣传方式后,凌道森老人非常高兴,他表示:“要把红色故事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内容是什么,这是不能忘记的。”

英魂传续 青年当行

“我们计划加快烈士纪念馆的修建,进一步修缮革命烈士纪念碑。”通过采访洽河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团队了解到近些年对于红色基地的宣传和红色精神的传承,洽河村村委、学校和民众的重视程度都越来越高,村委会正拟定烈士纪念馆的修建计划,学校每年在清明节都带领学生到二十七烈士纪念碑开展祭扫活动。

6308924a836cf4af4575ceafcebedde

图为团队采访洽河村村委会干部

碑文是革命精神的钥匙,是静默的历史记录者。本次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寻碑探忆”本科生实践团队深入歙县洽河村开展的碑文调研实践活动,不仅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还获得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与赞赏。展望未来,团队将始终不忘初心,寻碑探忆,以虔诚之心敬读革命碑文,矢志传承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汪瑞 王紫凝 华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