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祁门县祁红乡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坚持以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效能为导向,以推进网格化治理为抓手,积极探索“网格+”多元共治模式,不断推动网格服务常态化、便民化,真正实现基层治理“零距离”,基层服务“全覆盖”,群众诉求“全响应”,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网格+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压舱石。坚持把“小网格”纳入基层治理“大格局”中,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群众认同等情况,搭建科学严密的网格组织架构,对原网格进行优化,将全乡划分44个网格,并在网格内成立小组,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引领作用,确保基层治理全覆盖、精细化。乡、村干部全部下沉到网格,严格落实驻村夜访制,深入群众家中走访,将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着力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各村网格充分运用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党建“微阵地”,为群众、党员搭建咨询服务平台,有序开展“微服务”活动,把网格阵地融入党建阵地,作为服务群众、教育党员的主场所,推动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实现“问题不出格,服务更出色”的管理服务目标。
网格+矛盾调处,打造纠纷化解新阵地。积极践行“枫桥式”工作法,创建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造集来访、接待、受理、流转、结案闭环于一体的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实现“小事不出网、大事不出村、化解在乡域、矛盾不上交”。坚持资源整合、部门联动,优化整合派出所、综治中心、司法所等部门,配置人民调解员6名,对网格内反映的各类诉求事项实行无差别、兜底式受理,快速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实现为民服务“最多跑一地、服务零距离”。同时,发挥网格长“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开展“拉网式、兜底式、全覆盖”的矛盾纠纷排查模式,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切实打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两年以来,排查解决矛盾纠纷150件,化解成功率100%。
网格+信用积分,铺就基层善治幸福路。在开展“积分制”乡村治理工作中,祁红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集体决策作用,组织村民制定《乡风文明六个好积分细则》。以户为单位,以村民小组为网格,将乡村建设、遵纪守法、人居环境、文明美德、参与公益事业、移风易俗等6方面具体量化5项,每项赋予分值,并设立红榜6项加分和黑榜4项扣分事项,充分“积”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在三个行政村创办“信用好”积分超市,推行以“德”换“得”模式,村民们通过“道德行为”获取“道德积分”,凭积分换取生活用品,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网格+政务服务,打通便民利业服务窗。全力提升网格化治理成效,积极承接审批服务事项,将网格与服务结合起来,创新打造“网格+政务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聚焦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收缴、80岁高龄津贴生存认证、民政救助类政策咨询、计划生育政策咨询等民生需求,通过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进网格等活动,主动送政策、送服务上门。建立网格长与村民联系“绿色通道”,组建44个网格微信工作群,通过微信群定期推送惠民政策、便民信息,开展宣传、咨询工作,并随时反馈答复村民提出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便民服务更加贴心。建立“村民吹哨、党员报到、网格响应”的工作机制,实行事件上报、事件接收、受理派遣、处理反馈、事件评价、结案分析全过程跟踪。截至目前,已累计上报合格事件100余条,按时办结率100%。
网格+志愿服务,拉长群众生活幸福线。依托“网格+”开展帮代办服务模式,积极践行“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工作理念,党员干部、网格员和志愿者根据群众需求为辖区内“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帮办代办”服务,将帮代办服务送进家门,实现群众少跑腿、好办事。2023年以来,开展帮代办服务600余人次。同时,积极构建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推动服务力量和服务资源向网格下沉, 把志愿服务有效融入网格,围绕满足群众民生、安全、环境等各类需求,充分发挥网格内4支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环境整治、上门助老等服务150余次,让老年人足不出“网格”就能享受到助老、养老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做到便民服务“零距离”。
网格+环境整治,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全力打造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美丽宜居和美乡村,切实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筑牢环境整治“一张网”。充分凝聚网格力量,发动网格内党员干部、志愿者争当环境卫生宣传员、治理员、监督员,倡导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共同参与环境整治。利用网格长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压紧压实环境整治监督与整治责任,由网格长随时随地排查、上报网格内不文明行为和现象,积极劝导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停车等行为,及时上报问题,实现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施策,营造了“房在网中、户在格中、人在其中”的工作局面。积极动员群众从房前屋后抓起,共建美丽家园,推动村容村貌展新颜。2023年以来,开展集中环境卫生整治行动50余次。(汪苏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