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民公社,生活的“N+1”种可能
来源: 包婷婷 2024-08-20 15:52:09 责编: 陈亮

有人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探索生命的可能性,是一道开放式命题。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北上广深凭借着丰富的就业机会、先进的基础设施、便捷的生活方式等充满诱惑力的条件一度成为“小镇青年”改善生活的最优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歌猛进,告别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森林”,离开“卷生卷死”的职场工位,却成为了很多人的“心之所向”。

结束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通勤时间,不少年轻人选择逃离北上广的“轨道”,回到了乡村的“旷野”。他们选择从“心”出发,自由地设计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并在这片“聚集地”上寻找共鸣,获得支持,得到成长......

祁民公社,就是旷野中的一隅。

走进“梅南渡”,创业“没难度”。作为平里镇的文化地标,梅南渡古漕运码头见证着祁门红茶远销海外的传奇。依托于当地得天独厚的“红茶”和“中草药”两大IP优势,祁民公社顺理成章的在祁门县平里镇安家落户。

建设中的“祁民公社”是由乡土工厂产业基地、社群共居基地、生态文化公园、周边文化风俗体验基地组成的复合型部落,占地28亩,总建筑面积约11405平方米,项目规划涵盖了“河图/稷上”疗愈农场、“茴香”青长共创社区、“平里制”共创工厂和“祁茶去”城市内容基地等多个模块,以“三产融合、城乡共创”为发展理念,探索并实践新型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域。

在疗愈农场自在地放松身心,在共创工厂悠闲地品尝新式饮品,和同为数字游民的小伙伴们一起旅居办公......这令人向往的种种,在未来的祁民公社都能体验。

所以,祁民公社到底是什么?

要用一个简短的词去概括祁民公社似乎并不容易。它是乡村工厂,是乡村共建社区,也是乡村旅行目的地......总之,在祁民公社创造的N种生活方式里,好像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第“N+1”种。

关于祁民公社的第“N+1”种生活,作为“新祁门人”的彭芬深有感触。“辣妹子”小芬来自湖南湘西,现在是祁民公社的文旅主理人,2022年大学毕业后她曾在成都的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由于心怀乡村创业梦,小芬在辞职后选择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扎根祁门,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共同运营着祁民公社这个项目。

走进“祁民公社”,两只可爱的小猫欢快的奔跑在雅致的小院子里,然而屋内却安静的落针可闻,成员们正在敲击着键盘,忙碌的办公......

既相互支持、共同协作,又分工明确、各自履职,对于成员们来说,祁民公社不仅是社区支持乡土工业在国内的第一个尝试,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全新挑战。“联动人与万物,发酵每一个乡村振兴的希望”,这是祁民公社的口号,也是未来的使命。他们计划和本地农场合作,帮助村民销售种、养殖农产品,依托于融入“红茶与草药”元素的乡土工厂进行酒饮产品加工,同时通过策划文旅(茶旅)路线进行城市内容品牌的宣传。与单纯的数字游民社区不同,祁民公社将“社区”与“乡土工业”紧密结合,让乡村不仅仅是一处可以办公的空间,而是筋骨强健、有血有肉的产业聚集地。祁民公社正在实践的是一条年轻人热爱的、有价值的、可以在乡村赚钱的道路。

“我们致力于打造集‘数字游民’‘乡土工业’为一体的‘社区支持乡土工厂’的模式。‘祁’代表着团队成员一齐做一件事,而‘民’可以是所有人,代表各种身份的人,所以取‘祁民’。在祁民公社,我们希望能实现共居共创,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谈到祁民公社,小芬始终微笑着,“希望有志青年能够留在乡村,一起来到祁门实现‘祁祁如云’。”

祁祁如云、美美与共,祁民公社的背后是祁门县的乡村建设者关于乡村振兴的深入思考。年轻人来了,乡村怎么才能留得住?边筑巢,边引凤。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利用闲置村舍解决入乡人才过渡期的居住和办公问题,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互联网思维,完善配套设施,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项目改造升级。产业壮大了,年轻人就自发的在乡村聚集了。

当“青年”遇见“祁门”,当“创意”遇见“乡村”,这是一次双向奔赴,更是一次强强联合。丰富的产业资源、疗愈的乡村生活吸引着年轻人前来干事创业,而充满干劲的青年人则善用他们的“最强大脑”,通过就地打造新模式、新业态来反哺乡村,给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背景下,祁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挥“茶、戏、医、瓷、食”等“五美”优势,培育“茶旅”“森旅”“康旅”等新业态,不断发挥“磁石”效应,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来到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激发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祁祁如云,和而不同。在祁民公社,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祁门人”在此相遇,数字游民手下的“代码”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密码”,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涌动着无限生机......(包婷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