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马鞍山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如强劲东风,推动着退役军人优抚保障工作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广大退役军人铸就了坚实温暖的保障堡垒。
规范化落实政策,夯实优待抚恤坚实根基。该市始终强化优抚工作规范化建设,持续健全优抚保障政策体系,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数据审核环节,紧密结合优抚对象数据核查与年度确认工作,精心谋划部署,层层开展培训,严格规范审定。对全市近13000名优抚对象逐一精准核查,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实时比对数据,严格按照优抚对象类别、发放标准及人员数量等条目,精心完善优抚对象台账资料,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事项审批方面,编制《优抚事项管理与服务指导手册》,明确各类对象的申报程序与审批流程,牢牢把好入口关和审批关。坚持让优抚对象少跑腿、信息数据多跑路,明确县(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作职责,全面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优抚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对于资金发放,出台《马鞍山市优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对政策依据、涵盖人员、资金来源渠道、发放时间和方式、资金监管、审计及违纪查处等作出明确规定,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定期组织优抚资金核查,确保每一分优抚资金都能真正惠及每一位优抚对象。
标准化服务保障,铸就优待抚恤卓越品质。面对优抚对象的“急难愁盼”,该市始终坚持分类服务、精准施策,以标准化服务保障铸就优抚卓越品质。医疗保障实现 “一站式”升级,修订《马鞍山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细则》,完善优抚医疗 “一站式” 服务保障体系,全市32家优抚定点医疗机构设立 “绿色窗口”,落实 “四优先十减免” 政策,让优抚对象无需证明、审批和垫付资金即可即时结算,为优抚对象提供快速、优质、简便的服务。困难帮扶织密“两张网”保障,政府出台帮扶援助办法,针对因病、因灾等导致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群体,市、县两级提供资金与实物帮扶。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如马鞍山无为商会设立“关爱抗美援朝在乡老兵慈善公益基金”;和县拥军爱民促进会为失能半失能群体购置轮椅和助听器等。切实织牢政府和社会帮扶援助“两张网”,稳稳兜住困难退役军人的“急难愁盼”。尊崇激励构建“1+n”模式,对重点优抚对象推进“普惠+优待”叠加政策落实,开展常态化联系关爱退役军人活动,通过“爱心送进光荣门”“爱献功臣,情暖老兵”等活动,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退役军人。不断拓展优待证使用场景,打造“拥军商业圈”“拥军超市”“拥军医院”等,开展“百业千行共拥军”活动,营造浓厚拥军氛围,构建“大优抚”服务格局。
信息化升级手段,注入优待抚恤强劲动能。为不断满足服务对象需求,该市大力推动优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为优抚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基层服务站赋予强大数据能量,信息化高效直达基层服务站,精心制定 “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办到底” 标准化清单,推出困难申请、临时救济、补贴发放等代办、帮办、网办服务,打破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壁垒,全力打造更加完善、更加温馨的退役军人服务阵地。搭建“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高端平台,构建优抚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为退役军人优待证申领发放、残疾退役军人康复辅助器具申领、光荣牌悬挂等提供精准服务,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服务对象少跑腿”。“皖美拥军码”推动优待数字化,充分发挥安徽省 “皖美拥军码” 这一数字化社会优待服务平台的作用,深度整合公共交通、文化旅游、医疗保障、社会服务等优质资源。目前,该市已有248家拥军商户入驻,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多形式、暖人心田的数字化服务和社会化优待。(聂惠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