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宿松县
“热心公益服务 带领村民致富”——宿松退役军人风采录
来源:徐晗 2024-09-12 14:33:38 责编:方欢 许梦源 王逸群

他们是时代洪流中的砥柱,坚定不移,支撑起人民的安康;他们是朝阳下鲜红的旗帜,热情洋溢,张扬着奉献的底色。他们既是曾经身披戎装、保家卫国的军人,又是守护一方水土,广受赞誉、传递温暖的“宿松好人”。

村民们的依靠

2023年9月11日傍晚,在高岭乡汪冲村,宿松公益协会驻高岭联络站的公益会员们来到疾困大学生唐某家里,将最近的收到的爱心善款1200元送到他手上。

余文军是这群爱心人士中特殊的一位,他是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党员,得知唐某家庭的困难情况,他跟随公益协会会员们一起,接力爱心,一笔笔善款源源不断送到唐某及家人手中,为唐某解决燃眉之急。

在村里,说到余文军,大家的一致评价是“特别靠谱,有事找他准没错。”81岁的村民余某枝,由于精神恍惚,常常自认为半夜有人在楼上砸她家房子,深夜叫余文军帮忙处理,他不厌其烦帮忙照看。村民唐某娥已经87岁,腿脚不便,身边又缺少人照顾,余文军周末回来总要上她家问问缺什么,经常跑腿帮老人购买生活用品,老人家里什么东西坏了、哪里需要修修补补也都是找余文军帮忙。村民余某生已经76岁,子女不在身边,半夜突发脑溢血,老伴找到余文军,他第一时间联系救护车将老人送往医院,因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6c9d5d00a14d867a2426101aa025974

“穿上军装,我是一名战士;脱下军装,我依旧要保持军人吃苦耐劳的品质,真诚服务每一名老百姓。”余文军表示。

乡村振兴“领头兵”

“要是能看到这条路修好,我眼睛都闭得上了。”泥泞山路旁,老婆婆的叹息深深地刺痛了张松的心。

匡屋路是南冲村之前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缩影,但这却是村民劳作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懈奔走下,张松争取到了7万元资金,用于道路硬化,一条崭新的公路就铺到了老婆婆的家门口,大大方便了周边群众出行。

“看,这是驻村工作队给我们通的自来水,吃水再也不用挑了。”每当有人路过闲聊,村民李大爷总爱打开家门口的水龙头,看看他家清澈的自来水。

像李大爷一样,南冲村很多村民都住在山上,水量、水质都难以控制。一条数千米长的饮水管道解决了山上村民“靠天吃水”的大难题。

这也是张松积极奔走的成果,前前后后,他争取到了200万元资金投入南冲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张松 (2)

张松 (3)

退役30年的张松不改军人作风,驻村的三年时间里,他不光改善了南冲村的基础设施,还为当地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为农民增收致富鞠躬尽瘁、为贫困孩子上学绞尽脑汁,在他的带领下,南冲村乡村振兴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字符,而是百姓的福音、干部的方向。

“养蛙大王”

在宿松县佐坝乡鱼雁村有这样的一位“养蛙大王”,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但人很精神,硬是将小小的青蛙做成一个大产业。他就是施生龙,今年27岁,是宿松县佐坝乡鱼雁村施湾组村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

“不能光盯着热门产业看,还要选择适合自己家乡地区的产业。”在阜阳,特色养殖如日中天,方兴未艾,施生龙找到了自己的创业先机——养蛙,家乡鱼雁村地处龙湖后梢,属沿湖丘陵地带,特别适宜水禽、水产养殖。拜师学艺、租田地、建基地、找盟友,步步为营,施生龙就此打开了他的创业之路。

敬业奉献-施生龙-佐坝乡-2024.1

“公司可提供固定岗位5个,临时性的工作每次5至15人,平均每年可以带动400人就业,能给前来务工的农户增加年收入1万至2万元。”施生龙介绍。

施生龙也曾因为经验不足而遭遇经营困难,但是部队练就的军人底色让他不畏险阻、勇克难关,一路扶摇而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爱民底色永不褪

“能帮助到别人,也是我的幸福。”大概是军人的爱民本色深入骨髓,退役十余年的刘新海还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工作照

华亭镇破凉社区居民刘某军的儿子在上学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心口疼痛的症状,经医院抢救检查孩子患尿毒症,刘某军面临高昂的医疗费用一筹莫展之际,刘新海伸出援手倾心帮扶,第一时间向其捐款1000元,主动帮其申请低保,并发动媒体力量发起募捐活动,累计所获善款5万余元,解决了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

刘新海始终用自己的行为描绘着军人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美丽底色,他会在得知有人落水的时候,奋不顾身跳进河中将人救起,事了拂衣去,不露功与名,他会在村民骑车摔伤时,不假思索上前探查,叫来急救车,救人于危难之际,他早早加入宿松县新世纪公益协会,定期参加义务献血,温暖社会,传递热能……

近年来,宿松县积极选树、表彰宣传退役军人优秀代表,鼓励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在宿松这片土地上,像余文军、张松、施生龙、刘新海这样的退役军人还有很多,宿松县将持续做好“思想引领”文章,讲好退役军人的故事,引导更多退役军人参与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火热实践,为党和人民打造一支忠诚可靠的生力军。(徐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