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青年当有为。在合肥经开区团工委指导下,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团委找准角度定位,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为青年回乡创业搭舞台、创条件,让他们扎下根来甩开膀子干,带领乡亲们奔上富裕路,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创出联名 “卷”出新花样。当老字号、非遗、乡村遇上95后、00后会碰撞什么样的火花,一群脑洞大开的返乡青年用自己的创意创业给出了答案。
这个中秋节,一款名为“高刘地标月饼”的礼盒在内容分享平台上脱颖而出,其中印有南淝河源头、非遗大鼓书、高刘大白鹅“高刘十景”的文创月饼广受好评,订单中不乏外省消费者。这款“出圈”产品由经开区高刘街道的村级后备干部共同打造。随着礼盒打开,红石寻踪、新桥凌云……青年精心绘制的水墨画映入眼帘,月饼礼盒内还有一份附赠“十景”明信片,可以让消费者在品尝传统点心同时欣赏留念。
高刘街道历史文化悠久,文旅资源丰富。后备干部徐颖、李杰、刘亚文等人,对如何把独特的历史文化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作为一直思考的课题。
“我自己学的是美术设计,加上身边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有了灵感大家一拍即合”。徐颖说道。于是,在走访调研基础上,小团队深入挖掘高刘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自然生态元素,将其以水墨画形式呈现出来,激发生活在城市年轻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化向往。这群小伙伴,正是来自高刘街道团委连续实施了8年的“雏雁计划”的后备干部们。
为破解农村能人难选、人才难留等问题,街道团委聚焦“选育管用”关键环节,抓实后备力量培育。一大批像徐颖这样的青年纷纷响应,踏上归乡之路。2016年以来,高刘24个村先后储备后备力量151名,已有5名当选为党组织书记,10名发展成为村级致富带头人。
青年站“C位” 铺就甜蜜路。这些月饼在外观设计以及文化内涵上下足了功夫,在口感上也同样追求极致。除了保留传统的豆沙、黑芝麻等经典口味,更是在每一份馅料中都加入了本地种植的红薯,使月饼吃起来口感独特、层次分明。
“我们种植的红薯以‘新农田’为起点,依托原生态的有机种植标准,运用创新的‘牛奶种植法’,培育出口感独特的‘牛奶蜜薯’。”仓薯基地负责人、返乡大学生李迎雪说。
2023年4月,在街道团委的支持下,通过参加“青创课堂”培训,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村级合作社,她开建了取名为“仓薯”的生产基地,还研发了线上销售小程序和研学游,成为当地有名的“归雁”人才。
“一年前,我们还在为非粮化整改后70亩土地发愁。”南仓村党总支书记金长平介绍说,“如今15户农民主动加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人均纯收入每年每亩增加1000余元。”据悉,每售出一盒该系列月饼将按照一定比例存入“合作社奖学金”,用于定向为本村青少年发放奖学金。
守住“老味道” 开启新赛道。大棚中,一串串新鲜的小番茄在枝头被采摘装箱运输,来自天河村的“小候鸟”实践团成员陈孝露正开展助农年货节直播。2年前,她回乡创业,挺膺担当,成了当地合作社农庄一名出色的“经理人”“大管家”,每年创收的集体经济收入有四五百万元。
为了进一步拓展产销市场,街道团委在全区服务大厅、农贸市场设立了多处高刘农特产品展销窗口,也让分散在各村的青年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商量着“要整个大活,抱团发展”。
除了进行专属产品设计,申请注册共同的系列商标,团委还准备牵头筹建青创协会。“这将凝聚一大批从事创业的有志青年,并通过一个平台和品牌始终凝聚在一起”。团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走“资源共享、市场共创、品牌共建、抱团发展”之路在此前早已得到破题验证。辖区企业与村联手,采取打造IP、农技指导等项目联动等利益联结模式,先后打造了村企合作农庄、村企合作驿站,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村集体增加收入。“我们通过‘村企结对’的形式,鼓励辖区企业青年项目团队与基层进行‘一对一’结对,解决基层订单式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积极返乡,躬身实践于乡村振兴的路上,他们筑梦田野,用心耕耘,带着新技术、新理念、新创意打造家乡,汇聚成激活村庄的内生力量,青年群体正为经开区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在青春新赛道上与时代同频共振。(张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