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在巢湖之畔的安徽名人馆、安徽博物院老馆内的中国好人馆是旅游热点,参观者云集。今天,人们通过参观展馆来瞻仰历史名人,追寻历史踪迹,致敬当代好人,感悟时代精神。而在没有展馆的古代,人们通过著书立传,让英雄们的故事得以弘扬光大。
在安徽省图书馆,五百七十四卷的《乾坤正气集》蔚为壮观。这部问世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古籍,收录了楚屈原至明朱集璜辞赋杂文集一百零一家,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屈原、孔融、岳飞、文天祥等,可谓清版的“名人录”,强调“正人心,易风俗”。尽管时代变迁,但这些名人的故事至今依然熠熠生辉,而作为载体的古籍价值自然是倍加珍贵。
清代人的“朋友圈” 接力编纂扬“正气”
“正气者,公而无私;计一国不计一家,为天下不为一身;人至舍其身家以为国而及天下。”对于何为“正气”,《乾坤正气集》的序言中如此阐述。
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周亚寒介绍说,《乾坤正气集》最初是清代学者、藏书家顾沅所编的二十卷本的诗选集,又称小《乾坤正气集》。而安徽省图书馆馆藏的《乾坤正气集》则为文选集,又称大《乾坤正气集》。
大《乾坤正气集》的诞生,是建立在小《乾坤正气集》基础上。这期间所经历的曲折历程,则幸亏有当年的“朋友圈”接力。
清道光十八年(1838),我省桐城姚鼐之孙姚莹被授台湾兵备道,匆匆赴任之际,在途经南京时与顾沅相会,了解到他的家中藏有前代忠烈遗集数十种,且有志于弘扬先贤事迹,于是嘱托顾沅整理家藏典籍,搜辑相关作品,编为《乾坤正气集》。
“姚莹从桐城去台湾赴任,把编书一事托付给顾沅,约定赴台后即行筹款,多年以后又因为在台抗击侵略者被构陷,几乎自身难保,就这样在回京的路上还为自己迟迟未能筹得刻书款一事而不安,给潘锡恩写信恳请他出资,而对自己此刻的际遇却丝毫不放在心上。这件事本身也是乾坤正气的体现。”周亚寒说。
屈原(图来自网络)
在顾沅接下编纂一事之后,姚莹也经历了人生波折。此后,姚莹又将筹资刻书一事委托给了他的好友,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泾县人潘锡恩。潘慨然应诺,检阅目录后认为仅六十三家不够,于是从扬州文宗阁所藏《四库》著录之书补入,并嘱顾沅广为搜访。在补录和搜访的过程中,潘锡恩出资开始分批刻版,“自癸卯(1843)迄于戊申(1848),凡六年”。
独存书版得刻印 传世百年广流传
道光二十八年(1848),《乾坤正气集》历经六年刻版竣工。同年,潘锡恩告病还乡,携藏书与《乾坤正气集》未付印的书版寓居芜湖。潘锡恩家中藏书甚富,经历战乱炮火,焚毁殆尽,不幸之中又幸运的是此书版幸存无恙。
同治五年(1866),到任芜湖徽宁池太广道的清朝大臣吴坤修从潘锡恩四子潘骏德处得知这部书的版片尚幸存于世,立即筹资付印一百部,以广其传,这才成就了初印本。此后,光绪年间,继任徽宁池太广道的博尔济吉特氏恭鍹用潘家所藏原书版再印,也为该书作序。
安徽省图书馆馆藏的《乾坤正气集》正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泾县袁江节署潘锡恩刻版再印本,全本共有两百册。卷前有潘锡恩、顾沅序,同治五年(1866)吴坤修序,博尔济吉特氏恭鍹序,及总目录和各集作者小传。
博尔济吉特氏恭鍹为再印本所作序
除此之外,“从曾国藩的回信可知,吴坤修访得书版之后,深感书稿刊印事不宜迟,毅然拿出自己的多年积蓄投入其中,印成之后寄赠了两箱给曾国藩。”周亚寒介绍说。
据统计,目前省外公藏单位收藏200册全本的有国家图书馆4部、湖南省图书馆8部、首都图书馆2部、上海图书馆1部、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2部、南开大学图书馆3部、河南省安阳市图书馆1部。此外,收藏160册的有贵州省图书馆2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1部。在安徽省内,安师大图书馆1部、宣城市图书馆1部、安徽博物院2部,以及皖西学院1部均不全。
究心水利留功名 百姓称颂赞“河帅”
“三策治河书,纬武经文,永作江淮保障;一篇澄海赋,掞天藻地,蔚为华国文章。”这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赠给潘锡恩的一副对联,高度赞扬了潘锡恩在水利和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值得一说的是,两人是同榜也是知己,一生交情深厚。
潘锡恩是我省泾县人,中进士后,“授编修,学问渊懿”,本是文官的他,受其宗亲前辈、被称为“千古治黄第一人”潘季驯的影响,“尤究心水利”。
文天祥(图来自网络)
他官至清朝一品大员,曾任江南河道总督兼署漕运总督,主持黄河、淮河、运河治理二十余年,“无河患,清淮士民,称颂不衰”,美称“河帅”。作为晚清时期为数不多的学者型官员,他在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任上,力保江南大片水域之安澜,居功至伟。
虽然生于泾县,但潘锡恩退休以后并未回到故乡,而是定居在了江城芜湖。芜湖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芜湖市史志专家库成员秦建平介绍说,道光二十八年(1848)潘锡恩告病辞官来到芜湖,民国版《芜湖县志》称其“寓居芜湖城内花街”。同治六年(1867),加太子少保衔,人称“潘宫保”。
两地寻踪当年府第 依稀可见昔日辉煌
如今,芜湖的古城花街核心位置有一处地标性建筑,正是宫保第的遗址之一。因为是潘锡恩主持建造,又因为“潘宫保”的称谓,所以这些房屋就被称为宫保第。
步入晚年的潘锡恩,就在这座大宅门里过起了“大隐于市”的闲云野鹤生活。此外,芜湖古城太平大路15号的“大六屋”也是一处宫保第。
除了芜湖,潘锡恩在其故乡泾县也有不少“遗产”,又因其“河帅”的称谓,潘锡恩建造的府第,被叫做河帅第。可惜的是,河帅第的绝大部分毁于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的战火之中,如今仅残存下来一小部分,现在成为泾县茂林中学的一部分景观。
此外,据《茂林春秋》(第二辑)记载,除河帅第之外,潘锡恩在泾县茂林老家潘村还建有一座太史第,是他中进士后,钦点翰林时的府第。
“《乾坤正气集》刻版虽然被带到芜湖,但后来不知所终。”秦建平遗憾地说。
难得学者型高官 著述颇丰影响深远
芜湖、泾县多处府第,足可见潘锡恩当年的一时辉煌,可建筑终究随着历史的风雨而飘零落败。真正令人称道的,是博学多才的潘锡恩留传于世的著作。
作为翰林院编修,他参与了《大清一统志》《仁宗睿皇帝本纪》的编撰;作为水利专家,他撰有《畿辅水利四案》,与俞正燮、黎世序等合编《续行水金鉴》,此外还有《乾坤正气集》《课蒙汇集》《求是斋试帖》刊行于世,其中《乾坤正气集》更是影响深远,广为流传。
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历朝历代,人们研究其中学问,“大海捞针”式的阅读都是巨大的考验。道光二十六年(1846),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潘锡恩,组织学者再度对巨作《史籍考》加以增订与编纂。
《史籍考》是一部史学工具巨著,分制书、纪传、编年、史学、稗史、星历、谱牒、地理、故事、目录、传记、小说十二部,五十七目,共三百二十五卷。
潘锡恩之子潘骏文在光绪元年(1875)跋《乾坤正气集》曰:“因念先公尚有增订《史籍考》一书,亦与斯集同时雠校,系因毕秋帆、谢蕴山两先生原本,为卷三百卅有三。第原书采择未精,颇多复漏,先公因延旌德吕文节、日照许印林瀚、仪征刘伯山毓崧、同邑包孟开慎言诸先生,分类编辑,删繁补缺。”
这当中足可见潘锡恩对《史籍考》的重视,可谓精益求精,用心之至。
据资料介绍,潘锡恩主持增订的《史籍考》,主要对原稿作了删繁、合并、补漏、正误四个方面的工作,主要成就是“补录存佚之书,视原稿增四之一”,从中可见范围之大,力度之高,因而保证了很高的品质,在内容取舍上更为严谨、精炼。
然而,潘锡恩此番费尽心血的增订,最后未能圆满。咸丰六年(1856)潘锡恩老家泾县茂林潘家,因战乱而遭殃及。“所居毁于火,藏书三万余卷,悉为煨烬”,而《史籍考》亦“与藏书同归一炬,并原稿亦不复存”。
潘锡恩序言
当年被毁的正是“河帅第”,《史籍考》被焚毁,但《乾坤正气集》的刻版由于单独存放在别处得以幸存下来。
潘氏后人多才俊 近现代史美名扬
令人称道的是,潘锡恩的后人也是人才辈出:长子潘骏文,历任刑部郎中、山东知府、福建布政使(从二品),《清史稿》也有其传;次子潘骏望为江苏候补知州;三子潘骏猷为广东肇阳道员;四子潘骏德为直隶清河道员;五子潘骏祥为江西知府。
特别是四子潘骏德。据《潘氏宗谱》记载,潘骏德清光绪六年(1880)任直隶清河道员,兼理京畿水利。同年8月,奉李鸿章之命办理天津机器局会办兼神机营机器局总办。而潘骏德的长子潘廙祖,是清代第一批公派赴日本的留学生,学成回国时,恰逢芜湖明远电厂开始创办,他被聘为该厂首任总工程师。
由此可见,潘氏及其后人曾为中国的近现代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其人及其家族也都有一身为国为民的正气。
忠臣义士代代出 江淮满满正能量
我们将视野回归到《乾坤正气集》中,这部古籍收录有屈原、孔融、颜真卿、岳飞、文天祥等名垂青史、如今人们依然耳熟能详的忠臣义士的诗篇和故事。这里面,安徽元素也十分耀眼。
与宋朝的岳飞、明朝的于谦同列为西湖三杰的张煌言,收录进《乾坤正气集》里的诗篇有《枞阳谣二首》,其中之一写道:“沿湖下网荡湖船,网内纤鳞锦样鲜。灯火湖光儿女笑,鱼秧种得不须田。”
岳飞(图来自网络)
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陆承曜分析认为,张煌言写诗的时候,大概就在长江南部安徽一带,歌谣的内容是反映了当地渔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关切人民生活,民乐他也乐。也正由于如此,他才有满腔报国爱民的乾坤正气。”
周亚寒介绍说,书中也收录有不少安徽古代名人,包括嵇康(魏晋濉溪临涣)、余阙(元庐州)、郑玉(明徽州歙县)、周玺(明庐州)、金声(明休宁)、江天一(明歙县)、吴应箕(明贵池)、左光斗(明桐城)。
“‘正气’既是抽象的,又是实质的,因为若单以‘正气’而论,似乎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它必须渗透到人们的思想、精神、感情的领域中去,然后通过每个人的行为体现出来,才形成了实质的浩然正气。只有这种‘正气’,才能支撑天地,才能威慑邪恶,才能维护美好。”陆承曜在解读顾湘舟编《乾坤正气集》时说,在今天看来,“正气”仍然是人类的精神力量。
“《乾坤正气集》不但能在当时起到‘警昏蒙,兴豪杰’的作用,而且还能在当代引起历史的回响,告诫后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为国为民,无怨无悔。”陆承曜说。(通讯员 周亚寒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王素英 文/摄 周继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