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孙应伟到埇桥区福利院看望慰问孤残儿童 曹杰 摄
近日,宿州市埇桥区第六届“道德模范”发布,埇桥区退役军人孙应伟榜上有名。
1977年1月出生的孙应伟,1995年11月应入伍,在部队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3次受到嘉奖。1998年在松花江抗洪抢险战斗中,参加了部队组织的抗洪抢险突击队,由于他表现突出,被授予抗洪抢险突击手称号。也正是在这次抗洪抢险战斗中,因长时间背沙袋筑防洪堤坝,腰椎被压伤,不宜在部队继续服役,于1998年11月退伍回乡。现在的他由于被压伤的腰椎留下隐疾,每遇阴雨天还隐隐作痛。
退役后,他被安排在安徽车桥厂工作,后因企业改制下岗,自谋职业。作为一名年轻的退伍军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于是,他自筹资金“下海”经商。由于市场行情变化,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亏损100多万元。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成了真正的贫困户。当时他非常沮丧,如何还债一筹莫展。军人的坚韧和不屈,让他重新站了起来。他在父母、妻子、战友的鼓励和援助下,振作了精神,发挥在部队开车的特长,购买了一辆货车,成了运输个体户。
由于他吃苦耐劳,诚信经营,他的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经过多年的打拼,他不仅挣到了钱,还清了债,购买了商品房,有了一些积蓄。这时,他常常思考,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帮助我,我一定要用真诚的心回报他们,回报社会。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看到本村的党员和志愿者踏积雪冒严寒,值班守护在抗疫第一线,十分辛苦。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他捐款1800元购买了面粉和大豆油,给15名抗疫第一线的志愿者,每人送去50斤面粉一袋,5升大豆油一桶。接着他又捐资15000元,购买大米,面粉和大豆油,向全镇94户现役军人家庭,10户残疾人家庭,10户弱势群众家庭和13名抗疫志愿者,共127人,每人送去20斤大米一袋,50斤面粉一袋,5升大豆油一桶。向武汉慈善总会捐助抗疫资金3000元,向20个五保老人每人送去大米20斤,5升大豆油一桶。这一年,他先后4次捐款捐物达21800元。
图为在端午节孙应伟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为老人包粽子 曹杰 摄
从2021年开始,他连续3次向家乡的胡李小学捐款达14100元,购置口罩、消毒液、图书、书包、学习用品、资助贫困留守儿童,奖励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共97名;向郑州慈善总会捐助抗洪救灾资金2000元;向黑龙江慈善总会捐助抗洪救灾资金3000元;向甘肃积石山慈善总会捐助抗震救灾资金2000元;向镇抗疫第一线的44名白衣天使送去价值5000元的大米和大豆油;向40名环卫工人送去价值6000元的大米和大豆油;向埇桥区福利院残疾儿童送去价值20000元的奶粉等物品。另外,还多次看望慰问本镇部分抗美援朝老战士、孤儿、残疾儿童,给他(她)们送去米、面、油、奶、书包和慰问金。近5年来,他先后做公益活动20余次,共捐款捐物达84600元,有6个单位400人受到捐赠或资助。
多年来,孙应伟把做公益,行善举,不图回当作自己的初心。
有人对于孙应伟热衷于公益事业、痴迷于助人为乐的做法十分不解,常常有人当面问他:“你开个货车,挣的都是辛苦钱,在全镇来说你也不算是最有钱的主,为啥数年如一日,坚持为社会、乡邻、困难群众捐款捐物?”
对此,他爽朗地笑着说,“在我困难的时候,是乡亲们帮助我,组织上关怀我,现在我日子过好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役老兵,要懂得知恩图报,我不能忘了他们。”
孙应伟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善举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部门的关注和赞扬,他先后被评为“埇桥好人”“全区最美退役军人”、镇优秀共产党员,埇桥区第六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曹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