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无数珠城儿女,前仆后继、赴汤蹈火,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蚌埠李楼乡,有这样一个家庭,当年,为了革命的胜利,张家父子两人先后为革命英勇献身,将热血洒在革命的道路上,一门两英烈,忠烈英雄家。 近日,蚌埠市龙子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走进龙子湖区绿地小区张洪安的家,聆听了这个大家庭家国情怀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还尚未出生,所以对父亲没什么印象,父亲的故事大多是母亲和姐姐告诉我的……”今年77岁的张洪安老人,谈起父亲张怀庭时,一股崇敬之情闪过眼角,情深之时,一行热泪滑过脸颊,记忆把老人拉回了上世纪那个年代……
我的父亲出生在安徽蚌埠李楼乡曹巷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1年父亲参军入伍,入伍当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跟随部队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作战英勇,多次立功受奖。父亲在抗战期间,由于白色恐怖,他怕连累家人,不敢回家,具体做些什么,也从来不告诉家人,怕家里人担心,但家里人都知道他在做抗日救国的事,都很支持他。
父亲常年征战在外,舍小家,为大家,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几个孩子,无悔铸就坚强后盾。1948年6月的一天,父亲回家探亲,在他回家的第二天,由于特务的告密,父亲被国民党特务抓走,对他进行严刑拷打,为了撬开父亲之口,穷凶极恶的敌人无所不用其极,父亲受尽了种种酷刑,却宁死不屈、始终不肯透露党的秘密,敌人恼羞成怒,每天对父亲百般折磨,但是他们从父亲嘴里撬不出任何东西,到最后,敌人没了耐心,把父亲残忍地杀害,血淋淋的遗体扔在村头的水沟旁,一片赤胆忠诚定格在了永远的40岁。
父亲的牺牲让一家人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但是家里人都知道父亲是榜样,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父亲的精神与事迹、忠于党和人民的品格,却深深激励着哥哥。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家生活才有了希望,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1956年,哥哥张洪银追随着父亲的脚步,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军入伍,这是父亲精神的感召,哥哥义无反顾地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在部队当了一名通讯员。
在我的心里,有关哥哥的记忆不算多,却弥足珍贵,我记得哥哥当兵走的那天,母亲带着我早早地在路边等候,母亲哽咽着声音对哥哥说:“没有国,就没有家,你要记住,到了部队要好好干,要能吃苦,刻苦训练……”哥哥狠劲地对母亲点头,用手拉了拉我的小手,摸了摸我的小脸,满眼不舍的样子。
那一刻,母亲的眼里早已是泪花闪闪,母亲心里清楚,这一别,不知何时何日再相见……父亲牺牲后,她强忍悲痛艰难度日,毅然目送着哥哥去参军保家卫国,普通的母亲,并非对亲人缺少柔情,她心中装的是忧国忧民之大爱。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哥哥就再也没有回来。1958年,哥哥张洪银在部队不幸因公牺牲,年仅19岁,消息传来,全家陷入了无比悲痛,但信仰的火苗却在大家庭中悄然升起。
父亲和哥哥为国牺牲,点燃了信仰的火苗,家国一体、家国同心的情怀和信仰,也早已浸润这个家,形成了一种薪火相传的家风。生于军人之家,保家卫国乃其使命,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中,我的内心也早已坚定了参军报国的志向。16岁那年,我怀着献身国防的赤诚之心,满怀希望去应征报名参军,去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我要将父亲及哥哥的无私奉献革命精神延续了下去。
通过体检和政审之后,我被告知回去等待,然而这一等便再也没有了入伍消息,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得知,当时政府考虑到我家父亲和哥哥二人已为国捐躯,要给我家留下一个劳动力,就没有批准我入伍。虽未能如愿入伍,心里很是失落,但我立志要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好的怀念是传承,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我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在4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我始终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作为必修课、长修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身为烈士后代,我绝不辜负父亲的遗志,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都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与发扬。我时常将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融入到教育实践中,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心中,用红色文化点亮青少年“思想明灯”,为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最坚实的红色力量。
时光穿透回过去,又回到眼前,工作人员看到,在老人家里桌上摆放着两张烈士证明,因时间久远,略有发黄。“父亲和哥哥是我永远的骄傲,在我心里,他俩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直活着我心里,”老人坚定地说。多年来,老人将父亲和哥哥的烈士证锁在抽屉里,精心保管,他说,每每看到,心里就充满了力量,老人说话间,不时用手抚摸着烈士证……
坐在屋里,和张洪安一起追忆那段峥嵘岁月,工作人员也唏嘘不已,一家出了两位英烈,老人什么要求都不提,一直在说,父亲和哥哥扛枪保家卫国,战士为国捐躯,永远都值。
临别时,张洪安送我们到小区门口,和我们告别。小区里金灿灿的桂花在凉爽的秋风中尽情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浓郁馨香,老人站在阳光下像一幅剪影,温暖而安宁,而这一天,是无数人的“父亲和哥哥”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张洪安口述 张燕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