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溶口乡:“练好”基层治理基本功 为和美乡村“赋能加码”
来源: 2024-10-28 14:55:59 责编: 王霞

今年以来,祁门县溶口乡坚持顺民意、借民力、用民智,以党建为引领,锚定乡村振兴目标,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以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标准,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走深走实,为健全乡村治理新模式、重构乡村社会新秩序、满足乡村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探索出有效路径。

打好组织架构牌,浇筑基层治理“硬基石”。构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小组网格化“微治理”模式,是溶口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溶口乡36个村民小组,形成“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4个行政村细化为36个网格,设置网格员36人,服务联系群众5373人,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一承诺四服务双评议”等实践活动,全面推行“基层党建+网格联户”工作模式。“两代表一委员”、党政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网格长、新时代文明志愿者等通过上门走访、建微信群等方式,掌握网格内人口、房屋、耕地面积、牲畜养殖、政策享受、家庭收入等基本信息。“老人家,最近身体怎么样?”“您最近家里有啥需要嘛”李家组网格员李国旺老远就跟群众打上了招呼,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拉近了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基层网格化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主通道。一张“网”兜底大小事,记录的是群众的柴米油盐,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围绕党群连心、民情联网新模式,织好乡村治理一张网,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打好资源力量牌,织密基层治理“平安网”。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群众热切期盼的问题,“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乡党委坚持将党委会开进村,打破了过去开会听汇报、部署工作的一贯传统,做到一线了解情况、一线出谋划策、一线解决问题。结合驻村夜访进村入户做群众“知心人”,同群众坐一条板凳上唠家常,奔着群众的急难问题和强烈呼声而去。深化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全乡划分六大综治网格,选优配强6名综治网格员,统筹包村领导、村“两委”干部、包组干部、派出所、网格员等力量。2024年7月,一些村民因山场纠纷的问题一度闹得不可开交,村党支部带领“委员小三长”(乡镇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司法所长、村民组长)在充分了解各方意愿后,前往现场进行实地勘察,逐步厘清了相关情况,高效化解了矛盾纠纷。这主要基于溶口乡依托“网格化+微治理”模式创新的山场纠纷化解工作法,从而全面提升了山场纠纷多元化解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打好群众主体牌,凝聚基层治理“一条心”。着力健全完善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机制,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坚持党组织带领党员、党员带领群众,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结合“祁”行周一见、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发动群众志愿者对公路沿线、村主干道、卫生死角等重点部位开展环境集中整治,党员先锋模范带头“先行动”,唤醒群众主人翁意识。坚持将村规民约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围绕廉洁文化弘扬、人居环境提升、移风易俗推进等关键领域,持续修订和完善,引导带动村民提升文明意识。将“生态美·信用好”超市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超市实行“积分换物”模式,村民只要将日常收集来的香烟盒、烟头、农膜、塑料瓶、废弃电池等分类后送至兑换点,兑换积分,可在该超市换取相应的生活物品。各村通过诚信村民积分管理、道德评议激励等举措,用“小积分”激发“大能量”,激励村民遵规守约,争做好事的风尚在各村逐渐形成。用好信用激励这支杠杆,让文明之风吹进村民心田,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精细化、群众性迈进,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截至目前,四个村共开展集中兑换80场次,兑换积分大约8220分,兑换物品价值约3万元,参与群众约1041人次。(董雪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