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祁门县认真学习借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谦和礼让”“和为贵”文化融入乡镇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情理处理邻里纠纷,以“互谅互让”的方式平息矛盾纷争,成功调处化解一场为期四年的邻里矛盾纠纷。
在芦溪乡倒湖中心村,2020年“七七”洪灾后汪某因房屋水毁需重建住房,与其共用祖宅地基的王某不同意拆除祖宅,后汪某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另选一处新建了房屋。今年王某想拆除祖宅建房,因之前王某阻挠汪某,汪某心存芥蒂,于是拒不同意拆房。现场双方各执一词,闹得不慌而散,两家矛盾也日益激化。这场未妥善解决的纠纷,始终是一颗“定时炸弹”。
10月22日,该乡调解人员下乡走访,得知这一纠纷情况后,约定时间召集双方祖宅现场进行沟通。冷静下来的双方态度略有缓和,调解人员针对当事人“不争寸地争面子”“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想法,对症下药适时地引用“六尺巷”的典故,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在调解人员的努力下,数小时后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同意合理规划重建房屋,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修复了邻里关系,实现了事解人和心顺。
乡村里的家长里短,不少矛盾原本就是争个面子争口气导致,如果都能礼让一步,事情也就解决了。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美德不仅体现了先人的智慧,也为当代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借鉴。下一步,该乡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六尺巷”的精髓融入到乡镇基层工作的各个领域,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及时化解,小事不出门就地化解”。
谆谆话语,浓浓关切。“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乡镇干部不仅要讲法律讲政策,也要用好文化浸润、群力说事的方式调解化处。‘六尺巷’蕴含社会治理的巧思,不仅能打开群众的心结,还能解开纠纷的事结。”芦溪乡党委书记叶青如是说。(程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