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水下考古故事 揭神秘宝藏谜底——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走进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
来源: 安徽日报党媒云 2024-11-15 08:25:57 责编: 王素英

11月11日下午,发掘辉煌历史 传承灿烂文明——第三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第十场来到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安徽水下考古第一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辉走进课堂,带孩子们一起探寻水下考古的神秘世界。从南海一号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从精美的出水瓷器到科技感十足的水下考古装备……精彩的水下考古故事深深吸引了同学们。


■重要发现 深海沉船藏着惊人宝藏

“水下考古是干啥的?”“是不是像泰坦尼克号电影里一样?”“我知道,是潜水员在水里找文物……”活动开始前,“水下考古”成了报告厅里的热门话题,不少同学七嘴八舌小声交流。

“说到水下考古,同学们可能从媒体上看过一些报道,例如广东‘南海Ⅰ号、辽宁‘致远舰’、西沙‘华光礁Ⅰ号’、浙江‘小白礁Ⅰ号’、福建‘碗礁Ⅰ号’……”张辉告诉同学们,近年来我国水下考古重要发现不断,入选202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海南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就是水下考古的新发现。“我们今天的故事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说起。”

考古人员在水下拍摄

水底显现的文物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遗址水深约1500米。“这就是遗址的核心区,长约37米、宽约11米,由船体和大量码放整齐的瓷器、铜器、竹木器等构成,主要是瓷器。一号沉船遗物数量超10万件。”

认真聆听

海洋深处的沉船藏着超10万件精美瓷器,不少同学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科技赋能 水下考古依然充满风险

精美的珐华梅瓶、盖罐,青花执壶、青花玉壶春瓶、绿釉梅瓶、黄釉玉壶春瓶……张辉现场展示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出水文物图片,保存完好、精美绝伦的文物让同学们叹为观止。

1500米深的海底,潜水员能抵达吗?文物是怎样被提取上来的?张辉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深海考古调查,首次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这次深海考古调查使用了潜水器柔性机械手提取文物,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底层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尤其是采用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结合作业的形式,为中国深海考古调查探索一套路径和模式。”

积极提问

尽管有科技赋能,水下考古依然充满艰辛与风险。“水下考古是指对水下古代文化遗存的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水下考古的对象包括各种水下遗存,诸如古井、淹没的湖滨居址、淹没的码头、沉船以及沉入水下的古代城市等。”张辉告诉同学们,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水下考古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很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等。”

哇,我的收获!

水下环境错综复杂,考古工作还面临非常多的潜在风险。“蛇、鱼、鳗、水母、植物等生物,船体、螺旋桨、渔网、坠物等非生物,都会给水下考古人员带来危险。”“水下作业时,身体每下潜10米,大致相当于增加一个大气压的压力。坍塌、迷失方向、晕船、氮醉、减压病、氧中毒等,也是水下考古人员每一次下潜都可能面临的风险。”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广阔的海面之下还有众多未知等待探索。张辉告诉同学们,近四十年来,经过对我国海域内的近百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工作,中国水下考古的整体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已经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当前,无论是从调查方式、发掘水平方面,还是从潜水技术装备方面,我国水下考古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安徽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水系丰富,看不见的水面之下藏着悠远的历史。“陷巢州,涨庐州的传说,同学们听说过吗?”张辉告诉孩子们,历史上贸易往来频繁和战争屡屡发生,为安徽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水下文化遗存,近年来安徽水下考古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意犹未尽“小问号”排长队提问要签名

一个多小时的分享很快到了尾声,神秘的水下世界、生动的考古发掘故事深深吸引了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的同学们。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举手答题,课堂气氛被推向高潮。活动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孩子们还围着张辉继续提问,不少孩子排起长队,请张老师在笔记本上签名。

积极互动

五(3)班的刘浚垚听完神秘的水下考古故事兴奋不已。“水下考古是揭开海底神秘宝藏的钥匙,张老师的分享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回去我想多读考古学的书,将来也能为我们中国的考古事业作贡献。”

水下考古要用到这么多高科技设备,令五(2)班的张健涵非常着迷。“过去我觉得考古是离我们很远的事,听了张老师的课我觉得考古特别有意思,考古人的工作充满艰辛和不易。”

同学们排队让张队签名

水下考古的故事孩子们感兴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辉也感到非常欣慰。“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的同学们知识面很宽,对考古的兴趣浓厚,从很多同学的问题中能看出来,孩子们提前做了功课,活动中也听得非常认真。”他表示,希望通过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学们收获满满

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校园活动丰富多彩,但考古专家走进课堂还是第一次。副校长王颖表示,非常感谢安徽商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策划组织这样一场高质量的活动。“通过考古专家的分享,孩子们对考古工作尤其是水下考古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活动有利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未来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深受同学们喜欢,今天现场的氛围特别热烈,很多同学全程都在认真做笔记。”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大队辅导员朱维悦表示,这样一场科学和趣味相结合的考古公开课为孩子们揭开了考古的神秘面纱,让孩子们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把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通讯员 朱维悦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王素英 武鹏 周梅 任逸玮 罗晓微 文/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