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学徒出师评审会在安徽省图书馆举办。经过现场检验修复成果、专家提问、闭门评议等环节,对学徒在古籍修复、字画装裱、拓片装裱等方面的技能进行了综合评分。经过评审专家们的严格考核,安徽传习所6位学徒均顺利出师。
“这本古籍修复的不错!”“这张拓印感觉很好!”11月20日,在安徽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摆放整齐的学员作业让前来评审的老师眼前一亮。“想不到,原来破损如此严重的古籍,能被他们修复成这样,有点超出想象。”前来评审的专家,一边看,一边议论。
据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自2016年10月成立以来,6位学徒在导师潘美娣和肖晓梅的悉心指导下,经过8年的系统学习,已经掌握了文献修复的各项技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圆满完成了学徒期的学习任务。
活动当天,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高度赞扬了安徽传习所在古籍修复人才梯队建设以及传习站评选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她特别强调了安徽传习所在培养年轻修复人才、传承古籍修复技艺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同时表达了对安徽传习所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她希望安徽传习所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带领传习站点推动全省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
安徽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林旭东表示,安徽传习所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党建引领与业务高度融合的原则,通过“师带徒”的传统模式,成功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古籍修复人才,不仅完成了本馆出版项目的古籍修复,还为省内6家基层收藏单位抢救性修复了30部173册15394叶珍贵古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安徽传习所始终重视古籍修复技艺的理论研究,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林馆长表示,希望此次出师的6位学员,在安徽传习所这个舞台上,继续为安徽古籍保护贡献力量。也希望安徽传习所在安徽全省古籍修复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培养更多人才、传承古籍修复技艺,为保护和延续中华文脉、推动全省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王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