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伊始,淮南市“三化”建设暨“五优”退役军人服务站风采展示活动在高新区三和镇弘湖社区举行,来自各县(区)推选的8家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和10家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通过PPT演示等方式讲述、展示基层服务站的日常工作情况、特色经验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充分展示基层服务站在作用发挥、阵地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总结了一些理念新、方法实、有创新、可推广的典型经验,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站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示范带动全市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争先创优。
淮南市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规程》,以“三化”建设为统领,以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为主线,用心用情,真抓实干,聚力打造“淮南品牌”,全力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对象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不断增强。
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强基固本
坚持把学习政策提能力、对照法规查不足、严格标准抓执行、督导调研促落实、建章立制增效能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践行“四下基层”,推动科室帮助基层解难题、理思路,逐一建立问题清单、整改清单,明确改进措施。
率先举办的全市系统“三化”建设培训班,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同志、乡镇(街道)服务站站长参加,坚持学以致用、学用贯通,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落实工作的具体举措,让基层会干、敢干、能干成。
推进“五优”建设。规范挂牌标识,服务清单上墙,市、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设置法律咨询、谈心谈话、心理关爱、老兵调解室等9大功能室。市局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17人挂钩联系34个基层服务站,指导推进“五优”建设。2024年以来办理退役军人法律援助案件11件,挽回经济损失17.43万元,提供法律咨询101人次。
完善帮扶解困机制。用足政策,办好实事,利用省、市各类帮扶解困资金,慰问帮扶890人,发放资金150多万元,切实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三化”建设实际成效。持续开展全市系统练兵比武活动,开展信访岗位“党员先锋岗、青年模范岗”创建活动,组织信访办件质量“大比拼”。协调公共服务资源入驻基层服务中心(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丰富服务内涵。
以“标准化”建设助提升,打造淮南品牌
牢固树立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工作理念,坚持精细精准精微,突出抓基础、重常态、管长远,围绕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体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特色优势,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不断丰富拓展“标准化”建设淮南模式,助力全市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社会化拥军单位(门店)服务与管理规范》,进一步明确社会化拥军单位(门店)申报资格、准入条件、监督管理、退出机制等规范流程,让拥军服务有内容、有标准、有成效。凤台县设立全省首家最美拥军人物工作室,最美拥军人物工作室牌匾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这是全国首个被收藏的最美拥军人物工作室牌匾。
淮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牢固树立以退役军人为中心的理念,把服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探索“淮南经验”。开展跨省就业合作。组织60名退役军人参加泰州市退役军人招聘会,37人达成就业协议,与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签订就业创业合作协议。举办退役军人大型招聘会,泰州市组织优质企业参加,淮南市127名退役军人和家属达成就业意向。会同南通市举办首个跨省域退役军人“培训+就业”订岗班,40名淮南退役军人参训,培训合格即可就业。与上海闵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签订合作协议,在加强转业军官岗前适应性培训、开展异地就业培训等7个方面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提供“直通车”服务。与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合作,开通退役军人金融服务直通车,为25家军创企业提供3600万元金融服务。搭建“建新功”平台。承办第三届安徽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淮南文峰光电公司荣获综合赛道一等奖,并代表安徽省参加第三届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荣获三等奖。安徽华铁高新技术公司获得全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传统产业二等奖。淮南市退役军人荣获全省第二届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
以“信息化”建设优服务,提升治理能力
全市上下聚焦“退役军人工作更加优质高效”和“退役军人获得感成色更足”目标,进一步优化迭代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保障体系工作机制,持续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从“线下办”到“线上线下融合办”转变,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从退役到安置上岗的全周期服务机制,实现报到接收、培训教育、实习实践、选岗安置、组织回访全流程服务,推动计划接收、档案管理、报到登记、安置管理等项目网上同步办理,中央企业驻皖单位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座谈会在淮南召开。淮南市率先在全省完成数据进村工作。在“安徽老兵”App平台创新开设“双拥一条街”栏目,凤台县、谢家集区率先遴选380家拥军企业入驻,提供630余项优惠,服务7000余人次,优惠25万元。打造退役军人“码上就业”服务模式,扫描“码上就业”招聘码,实现“足不出户选岗就业”,累计注册企业 262家,职位629个,招聘岗位5820个,注册求职人员685人,达成意向207人次。举办大型网络招聘、专场招聘等15场,986家企业提供1.76万个就业岗位,8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胡晓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