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皖北烈士陵园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通过制定《数字烈士陵园建设指南》,为全国烈士陵园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皖北烈士陵园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占地208亩,始建于1953年,2012年11月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改扩建,皖北陵园设五大功能区,分别为悼念区、主题纪念区、烈士墓区、红色旅游区、接待服务管理区,安葬着有名烈士595名,无名烈士852名,是皖北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之一、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省关心一代教育基地、省共青团教育培训实践基地等。
烈士陵园是后人为纪念中国革命先贤们所建的纪念性建筑的统称,全省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8.8万名,烈士纪念设施2.2万处。其中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11处、省级烈士纪念设施18处。皖北烈士陵园承载着皖北革命历史的记忆,但传统展陈方式存在互动性不足、史料保存分散、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近年来皖北烈士陵园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通过构建数字烈士陵园平台,在红色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案例。
在省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指导下,联合相关单位,着手编制《数字烈士陵园建设指南》。该指南于2023年8月31日正式实施,填补了全国烈士陵园智慧化建设标准的空白。通过数字化手段,可提升陵园的教育功能、管理效率和文化影响力。建设数字烈士陵园可推进烈士陵园智能化、智慧化,多地已经通过数字化实现数据全景式归集、场景全方位再现、流程全链条重塑、业务数据“全程流通”等功能,实现了实地扫墓精准导航、掌上办理,基本服务“零次跑”、自助网上祭祀、预约代客祭扫、一次登记,业务联通的便捷。
《数字烈士陵园建设指南》涵盖了建设原则、功能实现、数字化支撑和数据安全等多个方面。在建设原则上,强调先进性、可靠性、扩展性、易用性和开放性,确保系统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功能实现方面,数字门户、访客祭扫、烈士陵园VR、烈士档案管理等功能一应俱全。
通过数字门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烈士陵园的历史、烈士事迹和纪念活动等信息。访客祭扫功能则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了访客信息注册和网上祭奠,方便了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烈士陵园VR功能更是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在烈士档案管理方面,实现档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录入、整理、归档、利用、统计、编研和过期档案处置等。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皖北烈士陵园在数字化支撑方面下足了功夫,率先进行智能化建设,实现了进出陵园统计、人脸识别、消防自动报警、扫描微信二维码听取查看烈士信息等功能,系统运维监控平台则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应用系统等进行7×24小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提高了陵园的管理效率,也为访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2023年6月,全省退役军人系统烈士纪念设施建设信息化现场会在皖北烈士陵园召开,推广了其智能化建设经验,这标志着皖北烈士陵园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烈士陵园年接待游客量提升25%。同时依托陵园红色宣讲工作室,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许玉亭,走进学校、机关、企业。九年多来,先后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了1000多场次专题红色宣讲,面对面受众在50万人次以上。线上平台辐射全国,皖北红色故事通过自媒体短视频、抖音等形式广泛传播,开设的“空中课堂”和现场直播,线上线下互动,覆盖学校1200多所,受众青少年学生达400多万人次。
下一步,陵园将结合5G+AI技术,人工智能开发讲解员机器人、“AI烈士生平播报员”广泛应用,支持多语言服务项目。把现实场景转化成3D数字化场景,打造“跨时空对话烈士”虚拟空间,使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战争的残酷和先烈们的英勇无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共同推动全国烈士陵园的智能化建设,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让英烈精神代代相传。(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