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旅途中,有些苦难如同阴霾,悄无声息地笼罩着一个家庭,让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于我而言,最难熬的便是面对家人精神残疾的困境,那种无力与迷茫,曾一度让我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我叫孔××,家住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陈村路社区廉泉小区。家里有一位深受精神残疾困扰的孩子。回想起最初的迹象,大概是在他13岁那年,情绪开始变得极不稳定,时而暴躁易怒,时而又陷入长时间的沉默,行为也越发让人捉摸不透。可那时,我们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少之又少,单纯地以为只是阶段性的情绪问题,过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情况愈发严重,日常的生活自理都成了难题,学业、工作更是无从谈起,我们这才心急如焚地带着他四处求医。
当那冰冷的诊断结果摆在眼前——精神残疾,我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医生沉重地告知,这是一场需要长期抗争的“战役”,药物治疗、心理疏导、日常照护,缺一不可,而且病情极易反复,完全治愈的希望极其渺茫。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无尽的绝望吞噬,望着孩子迷茫的双眼,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就在我们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陈村路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向我们伸出了援手,耐心地讲解并帮我们申请了民生工程精神残疾救助项目。很快,我的孩子便得到了专业医疗机构的系统治疗机会,而且费用减免政策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在后续漫长的治疗岁月里,党和政府的关怀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每年,孩子都能在指定的康复机构接受长时间、高质量的免费治疗,同时还有一笔贴心的生活补贴发放到手中,让我们在照顾之余,不必为生活的柴米油盐忧心。
如今,数年过去,我欣喜地看到了希望的种子在慢慢发芽。孩子不再像从前那般狂躁不安,情绪逐渐趋于平稳,能够在简单的引导下完成一些基本生活任务,偶尔还能和我们进行简短的交流,眼神中也多了几分往日不曾有的灵动。这些细微却珍贵的变化,让我和家人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给予了我们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坚实的依靠,它不仅修复着亲人受损的精神世界,更驱散了笼罩在我们心头的阴霾,让生活重新有了温度,让未来有了盼头。我坚信,在这份温暖的守护下,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孔×× 口述 李杰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