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贵池区清风街道东湖路社区辖区3.5平方公里,下辖15个居民小区,常住居民8334户、22485人。社区范围广、人口多,近年来,社区以“平安建设”为主线,创新推行“六尺巷工作法”等多元治理模式,通过下沉服务、源头解纷、精准宣传等举措,构建起“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综治新格局。15个小区分别成立了由社区工作者牵头,小区党支部、公安、城管、业委会、物业组成的小区议事协商群,形成小区的事小区议、小区的事小区办,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交办。议事协商群建立以来,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快速回应和及时解决,赢得了居民群众的高度信任与认可。
一、网格化下沉服务:打通治理“最后一米”
如何收集民情民意、解决居民急难问题?一本小小的“为民办实事记录本”是社区工作者日常走访入户的重要“伙伴”,大家都称它为小蓝本。在东湖路社区,有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走进居民家中,记录着辖区的点点滴滴。他们就是社区工作者,而他们手中的 “小蓝本”,正成为社区工作的“智慧大脑”,为解决社情民意提供着有力支撑。“感谢社区给我提供的帮助,家里一有问题你们就赶过来了!”在东湖路社区新湖东苑小区73岁的独居老人李奶奶握着社区干部的手连声道谢。李奶奶的生活难题之所以能被社区干部精准掌握,有问题及时解决,得益于东湖路社区今年大力推行网格化下沉服务。社区工作者每天走访时写下的民情日志:“独居老人家庭、残疾人家庭、低保家庭、单亲家庭......”这些写满民生冷暖的“小蓝本”,已经成为东湖路社区工作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
二、矛盾纠纷调解:“六尺巷工作法”显实效
社区创新融合“六尺巷”文化精髓,打造“礼让促和谐”调解品牌,联合司法所、律师、老党员壮大社区法律明白人队伍。2024年8月以来清溪半岛25号楼因一楼搭雨棚多次引发邻里纠纷。该棚顶距离二楼阳台仅1.2米,导致二楼住户衣物晾晒时会剐蹭到雨棚,一楼则表示“二楼多年晾晒拖到楼下压缩自家采光空间,我从未计较”,双方矛盾呈现激化态势。社区片长在巡查中发现该隐患后,立即启动社区调解机制:首先联合执法中队、物业实地测量雨棚高度,对照《民法典》建筑物相邻权规定及小区管理公约,确认存在违规搭建情形。其次采取“背对背”沟通策略,引导换位思考。带领楼栋党员志愿者进行5次入户劝导,最终促成2025年1月8日的“方桌会议”。经过3小时协商,达成“阶梯式解决方案”。这场持续半年之久的“阳光争夺战”,最终以一楼主动拆除入户门争议雨棚、二楼购置伸缩式晾衣架将晾晒区域向上收拢50厘米不遮挡一楼采光,两家人握手言和画上温情句号。社区党委书记胡云峰说“基层治理如同修剪花木,既要依法依规修枝剪叶,更需用情用心浇灌滋养”。清溪半岛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钢筋水泥的楼宇间也能绽放和谐之花。2025年以来东湖路社区已调解类似纠纷8起,化解率达100%。
三、聚焦重点领域,筑牢法治防线
近年来东湖路社区紧扣群众关心的热点法律问题大力开展宣传普法活动,围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案例讲解、宣传手册发放等形式,向居民普及金融安全常识。工作人员结合非法集资“高收益陷阱”、电信诈骗“刷单返利”等典型案例,揭露犯罪手段,引导群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守好“钱袋子”。同时,针对公共场所安全、信访流程、调解与诉讼途径等民生问题,现场解答居民疑惑,倡导依法维权、理性表达诉求。今年以来社区先后在各小区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法治宣传活动5场次,悬挂横幅15条,发放宣传彩页700余份,社区公众号、居民群推送宣传600余次。积极引导群众维护自身权益,使法治意识在群众心中生根开花结果。(王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