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苏交界处的天长市仁和集镇雷庄村,有位73岁的退役老兵陈锡理始终让乡亲们倍感温暖。
1970年入伍西藏的陈锡理,在雪域高原的十年军旅生涯中,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机械维修技艺,曾因技术精湛、表现突出多次获得表彰。1980年退役返乡后,这位“兵工匠”用焊枪和螺丝刀继续书写为民服务的人生篇章。
“技术不能只装在兜里,要变成乡亲脚下的路。”面对企业的高薪邀请,陈锡理选择扎根雷庄村。当村民王大爷的三轮车抛锚在麦田埂时,他卷起裤腿踩着泥泞赶来,仅用半小时就让机械重焕生机;发现独居老人李奶奶家的煤炉漏烟,他连夜改造排烟管;每逢农忙时节,他的维修点就成了“农机急诊室”,沾满油污的双手常要忙到星斗满天。
三十余载寒来暑往,这位戴着老花镜的退役老兵创造着特殊的“收费标准”:困难家庭分文不取,普通维修只收零件钱,遇到急难险情倒贴油费上门。他的工具包里总备着三样“宝贝”:便民服务卡、手电筒和降压药,手机24小时开着“维修热线”。村民们感慨:“老陈修的不仅是机器,更是大家的心。”
如今,由他带动发起的雷庄村博爱公益协会已发展58名志愿者,昔日的“一人维修站”变成了“技术播种机”。每周三的村部活动室,总能看到他手把手教年轻人焊接技术的身影,培养的12个徒弟都成了“乡村工匠”。看着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机械义诊队”,陈锡理抚摸着褪色的军功章说:“只要还能动弹,我这把老焊枪就继续为乡亲们发光发热。”(董启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