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市龙子湖区治淮街道新马路社区,只要提起孙超峰这个名字,居民们总会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这位1965年出生的退役军人,用30余年的坚守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深刻内涵,成为社区里最温暖的“红色坐标”。
军旅淬炼铸就忠诚品格
1985年4月, 20岁的孙超峰怀揣报国理想走进军营,成为蚌埠坦克学院凤阳红心训练基地后勤保障处的一名战士。四载军旅生涯中,他苦练车辆驾驶、医疗救护、物资调度等技能,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后方的‘生命线’更要筑牢!”这句话被他深深烙进心里。在百余次紧急救援任务中,他驾驶救护车成功救治伤员近百人。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个暴雨夜,为抢救高烧昏迷的战友,他冒雨驱车20公里,途中多次险些滑入沟渠,最终及时将战友送医救治。当被问及当时的想法,他只说了一句朴实的话:“就想着一定要把战友平安送到医院。”凭借出色表现,他三次荣获部队嘉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的荣誉就是肩上的责任”。
扎根社区践行初心使命
1989年退伍时,面对部队的再三挽留,孙超峰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军人的使命不仅在战场,更在人民需要的地方”—这句话,成为他人生新的注脚。
在新马路社区,孙超峰是出了名的“活雷锋”。每天清晨七点,他的身影准时出现在社区各个角落,帮王奶奶打扫卫生、为李大爷代购药品、替陈阿姨修理冰箱......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他一坚持就,30年。
翻开他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的记录铺满纸页:建立了20余户“帮扶档案”,详细记录困难家庭需求;每月为残疾居民张大姐上门理发,十年从未间断;深夜背送突发疾病的孤寡老人就医,垫付医药费后默默离开……
“孙师傅待我比亲人还周到,连我常吃的降压药牌子都记得清清楚楚。”李大爷说着,声音微微发颤。五年来,他的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2000小时。
红色引领创新社区治理
作为党员,孙超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他牵头组建的“老兵志愿服务队”汇聚了30余名退役军人,成为社区建设的生力军,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防汛救灾等工作中,这支队伍始终冲锋在前,“我们当过兵的人,最见不得群众有困难。”孙超峰说。
他创新设立的“红色议事厅”成为解决社区难题的重要平台,通过组织多方共商共议,成功解决了停车位规划、充电桩安装等民生问题。此外,他推动建成的“老兵之家”更成为服务退役军人的“暖心驿站”,让温暖在社区持续传递。
军魂永驻谱写为民新篇
“一日为兵,终生为民”是孙超峰刻在骨子里的信念。如今,这位60岁的老兵仍保持着军人作息,每天清晨巡查社区、随身携带“民情笔记本”里细致入微记满居民需求。
从训练场的“后勤尖兵”到社区的“红色先锋”,孙超峰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30年间,他以军人的忠诚品格服务群众,无论深夜送医还是抢险救灾,总是率先抵达现场。对待居民,他比亲人更用心,连老人的用药习惯都如数家珍。“他比亲人更懂我的药盒子”“有孙师傅在就踏实”......这些朴实的评价,正是群众授予这位老兵的最高勋章。
夜幕降临,社区灯火次第亮起,孙超峰的身影仍穿行在巷弄之间,路灯将他的影子拉长,在斑驳墙面上拖拽出细长的轨迹,他下意识地整理胸前党徽,任晚风掀起衣角——三十载春秋更迭,从青丝到白发、从军营到社区,他始终以军人的姿态冲在最前线。
“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不仅是他对军旅生涯的承诺,更化作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人生信条。脱下军装30载,军人本色从未褪去;社区岗位虽平凡,为民初心始终如一。岁月流转间,那抹“橄榄绿”早已融入血脉,化作春风细雨般地守护,在新马路社区生根发芽。(张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