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安徽蚌埠电厂:以实干之姿向“新”而行
来源: 2025-05-07 10:32:07 责编: 陈亮

春风送暖,江淮大地草木又添新绿妆。淮河蚌埠段南岸滩涂上,打桩机发出有节奏的“突突”声;电厂凉水塔上冒着淡淡水雾,塔下一座新建的对外供气空压机房已封顶;一辆印有“国能热力移动储能”的罐车正在转弯缓行,驶向厂外科技园区热用户......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实干新画卷在国家能源集团安徽蚌埠电厂(以下简称国能蚌埠电厂)徐徐展开。

原图为黄疃窑码头三期工程项目施工正酣

图为黄疃窑码头三期工程项目施工正酣

这里的码头“静悄悄”

四月的和风,在黄疃窑码头港池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岸边一字排开的5台固定吊机,正有条不紊地接卸水运煤。码头东侧安全围墙内,是该厂码头三期建设工地,4台冲孔打桩机正在灌注桩钻孔施工,3台挖掘机跟进挖去蓄泥池里的淤泥......

2025年1月18日,该厂黄疃窑码头三期扩建工程项目开工建设。

综合考虑自然地形、周边环境等因素,该厂水运煤码头采用“L”型挖入式布置,三期新建的6、7、8号是三个1000吨级散货泊位。为充分利用岸线资源,6号泊位利用邻近二期工程移建固定吊及皮带机廊道,7、8号泊位各新建1座固定吊,需要抢在今年汛期前打入123个基桩,建成后的码头年卸煤量将提升至600万吨,为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发挥积极作用。

“新建码头平台由三部分组成,尺寸分别为长50米宽16米、长102米宽16米、长93米宽16米,平台总长245米。码头前沿港池底高程12.54米,码头面高程20.2米,与前期相邻码头面高程一致。”说起工程项目数据,该厂燃料运维部主任孙华如数家珍。针对3个泊位基桩的隐蔽工程,他高度重视,每天带领安全员、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查看配电箱接线、基桩成孔验收等,与施工负责人、项目监理人员充分沟通,督促工程质量在控、现场安全可控。

移动“充汽宝”亮相省道

淮河之畔,春潮涌动,带着“创新、精益、开放”的理念款款而来。

“汇报值长,移动供热罐车已到位,我们准备充装操作!”

4月21日18时,一辆移动供热罐车停在该厂4号机南侧移动供热站旁。

“好的,你们2人按票操作,注意现场安全!”值长唐锋下达操作指令。

原图为运行人员正在对移动供热罐车充汽

图为运行人员正在对移动供热罐车充汽

3月31日,该厂充装第一辆移动供热罐车,成为安徽公司皖北首个移动供热项目。每天不定时有罐车前来充汽,为了保证安全,充装操作全程由当班运行人员负责完成,控制供热温度300至330摄氏度、压力2.5至2.75兆帕,满足用户需求。移动供热罐车采用一个车头配两个挂车方式,这样司机拉走一罐,另一罐可以继续充汽,大大减少了充汽等待时间。每车单次可输送3吨热量高达9吉焦,相当于减少约0.3吨标准煤燃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0.8吨。如此灵活高效地送汽上门,既解决了周边中小企业分散用热需求,又大幅降低了能源损耗与环境污染。

一马平川的315省道上,17米长、印有集团LOGO和“国能热力移动储能”的罐车在往返忙碌,源源不断地为周边企业运送安全、节能、稳定的清洁能源。

4月以来,该厂“移动送汽、上门服务”成为周边企业的热点话题。

原图为对外供热+供气综合能源管廊线

图为对外供热+供气综合能源管廊线

做园区发展的“合伙人”

人间最美四月天。当你驾车从206国道拐弯驶入8公里长的林荫大道到达该厂时,沿途可见绵延的供热管线,以及一根根约2米高的水泥墩柱,这是安徽公司综合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天河科技园区供热及配套工程项目,由该厂负责基础建设,其中压缩空气集中供应,是项目中一颗璀璨明珠。

2025年以来,该厂紧紧锚定供热“倍增”目标,领导班子成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业的接洽、合作,积极宣传展示电厂热力、压缩空气供应优势。自3月31日移动供热项目投入商业运营以来,供热量同比增长了27%。同时,在安徽公司引领下,逐步融入蚌埠市天河科技园区规划,擦亮、“创响安徽”品牌,全力推进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建设。

4月11日,该厂向园区集中供气的空压机厂房竣工,这座占地880平方米、单跨门式钢架封闭式厂房长36米、宽24米,车间一角增加一间配电室。空压机厂房外架空廊道正在沿着1号干煤棚南侧加紧建设,在煤场东头与对外供热管网汇合,并驾齐驱,形成供热+供气综合能源管廊线,向东通入天河科技园区各用户。该厂紧随园区经济环境步伐,用“电厂+”的模式一步步把“规划图”变成“作战图”,让“施工图”变成“实景图”,成为园区发展的“合伙人”。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正是秉持“根植安徽、融入安徽、助力安徽、服务安徽,在安徽发展,在安徽奉献”的理念,该厂以“严、细、实、精、快”的工作作风,致力于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同时不断延伸业务触角,加速推进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标杆企业建设,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坚强支柱,以实干之姿向“新”而行,让“国能之徽”徽映江淮。(黄群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