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裹挟着灼热,却吹不散心头的阴霾。这个五一,我踏上了前往南京的路,不为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不为紫金山的云蒸霞蔚,只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赴一场沉重而庄严的红色之约。
从六安出发,车轮碾过合肥、全椒、滁州的土地,最终停驻在浦口边缘。四个小时的车程,恍若穿越时空的甬道,将我从寻常烟火送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现场。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馆外,队伍如蜿蜒长龙,人们静默排队,空气中弥漫着肃穆。在门口扫码捐助后,我领到了一支白菊,花瓣轻颤,似在无声诉说。两个小时的等待,每一秒都被拉得漫长,阳光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每一颗沉重的心。
终于跨进馆门,迎面便是雕塑《家破人亡》。12.13米的高度,恰似一道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痕。那位母亲佝偻的脊梁,深陷的眼眶,怀中僵硬的孩子,凝固成永恒的悲怆。她大张的嘴似要呐喊,却被历史的尘埃堵住了声音;她空洞的眼神望向天际,那里曾是战火纷飞的人间炼狱。
踏入馆内,我留意到墙上的一则信息:由南京市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27人。
旁边的孩童睁着清澈的眼睛,认真聆听父母讲述那段历史,稚嫩的脸庞上满是凝重。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民族的伤痛。多媒体展区内,幸存者的口述影像如泣如诉。
继续前行,互动展区的电子地图闪烁着屠杀地点的标记,轻轻触碰,便是一段段令人心碎的故事;时间轴上,1937年12月13日之后的日子,被一桩桩暴行填满,南京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血泪。国际友人援助展区,拉贝日记、魏特琳的信件,在泛黄的纸页间,见证着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的较量。那些在战火中为中国人民撑起一片天的身影,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的火种也从未熄灭。
临近出口,一面“哭墙”矗立眼前。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消逝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人们驻足,抚摸,记录,献花,用各自的方式寄托哀思。
随后,我又来到“三个必胜”专题展览。步入展厅,“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在这里,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文物,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壮阔历程。从淞沪会战的硝烟到平型关大捷的号角,从华侨支援抗战的义举到国际友人为正义奔走的身影,每一个展陈都诉说着正义的力量。那些泛黄的电报、锈迹斑斑的勋章、满是批注的作战地图,无声地讲述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世界和平前仆后继的英勇事迹。站在“和平大钟”模型前,钟声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警醒着人们珍惜和平,也让我更加坚信正义与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一切黑暗。
这场红色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殷康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