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堂“搬进”考古现场“ 沉浸式”体验考古发掘——第四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走进武王墩考古发掘现场
来源: 安徽日报党媒云 2025-05-27 08:55:57 责编: 王素英

小满时节,风吹麦浪。5月21日,第四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野课堂。来自合肥市翡翠学校的30名小学生,跟随考古专家走进武王墩考古发掘现场,近距离感受武王墩1号墓的顶级规格和恢宏气势,与武王墩大鼎等国宝重器面对面,开启一场奇妙的考古探秘之旅。

“闻名遐迩”的武王墩就在脚下

5月21日, 在淮南市三和镇徐洼村,车辆缓缓驶入一个封闭的院落,考古发掘大棚、文物临展大厅、各种考古实验室一一映入眼帘,30名小学生睁大了眼睛。“原来考古发掘现场是这样的啊!”“跟电视上看起来不一样……”

武王墩考古发掘现场第一次迎来30名集体参观的小客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考古研究室馆员方玲精心准备了一堂内容丰富的考古课,先带同学们认识武王墩。

“今年4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入选。”“在所有入选项目中,武王墩一号墓也是唯一一处墓葬遗址。”方玲为孩子们播放了评选结果公布现场的视频,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夏商周考古专家雷兴山高度评价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现,并用“江淮遗珍 楚风绝唱”“九室棺椁 文字密码”“礼乐重器 文明交融”“以俑代殉 礼制革新”概括其重要价值。

“同学们可能会问,武王墩到底在哪里?”“现在,它就在我们脚下。”方玲的故事从楚国迁都寿春讲起。“寿春城作为楚国最后一个都城,使用了19年。” “著名的李三孤堆大墓位于寿县城东南约27公里,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楚大鼎就出自这里。” 作为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被称作“楚大鼎”的铸客大鼎出自寿县朱家集的李三孤堆楚王墓。“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就曾发出感叹:好大一口鼎,能煮一头牛。”

2024年5月,另一件“楚大鼎”——武王墩大鼎惊艳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屏幕上,武王墩大鼎被整体套箱从墓坑中缓慢吊起,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一曲《茉莉花》穿越2000多年时光

因历史上多次被盗,地下文物安全面临威胁,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19年安徽省申请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至2024年12月底田野发掘结束,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超万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器物丰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方玲告诉同学们,武王墩一号墓也是迄今为止经过科学发掘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战国晚期大型高等级墓葬。

仔细观瞻,认真记录

除了青铜大鼎等国宝重器外,武王墩还出土了琴、瑟、笙、竽、编钟、磬等大量乐器。“武王墩一号墓共出土了两组编钟,其中一组保存完整。考古人员对编钟和磬进行了整理和测音,发现它们音列完整。”

方玲为同学们播放了考古人员使用武王墩出土编钟和磬演奏的乐曲《茉莉花》,来自2000多年前的优美乐音在报告厅里久久回响。

与“超级”大鼎面对面

精彩的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跟随方玲来到淮南武王墩考古阶段性成果展的展厅。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在这里集中亮相。“哇,这个鼎原来这么大啊!”一进展厅,伫立在独立展台上的武王墩大鼎引起了孩子们的一片惊叹声。讲解员告诉同学们,这件青铜大鼎口径89厘米,可谓中国青铜鼎中的又一个超大款,它的出土也让中国青铜鼎的“排行榜”再次更新。

青铜簋、铜鼎、铜薰杯、铜盒……过去在历史书上、电视上看到过的青铜器出现在眼前,带同学们感受800年楚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同学们都听说过一个成语,琴瑟和鸣。琴和瑟都是乐器,武王墩一号墓中就出土了多件。”工作人员告诉同学们,周代推行礼乐治国,在六艺教育中,礼乐文化尤为重要,瑟作为礼乐并重之器,成为贵族阶层的“必修课”。 “武王墩一号墓的乐器大多出土于西室和北室,其中北室出土器物基本为乐器,部分器物还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面对气势恢宏的大鼎,同学们一脸惊愕

离开了星光璀璨的文物展厅,同学们又来到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大棚。武王墩一号墓是一座“甲”字形带封土单墓道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坑开口为方形,边长51米,总深约20米,四壁开口向下是21级台阶逐级内收,气势恢宏。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站在墓坑边,一眼看不到坑底,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楚王墓的极致规格。“这么大规格的墓穴,当时是工匠一点一点填土,层层夯实,工程量非常大。”“我们今天知道,这座墓葬的墓主人是楚考烈王,大家熟悉的成语歃血为盟、毛遂自荐等,都与他有关。”

“我为家乡感到自豪”

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结束后,围绕武王墩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方玲告诉同学们,2022年,淮南武王墩墓葬入选安徽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目前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 “遗址公园会有博物馆、楚文化展示村落、墓葬展示等等。等公园建成开放后,同学们就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博物馆,更深入地了解武王墩。”

积极互动

“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启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三十多场,这是第一次把课堂从教室“搬”到考古发掘现场。实探考古发掘现场,与珍贵文物面对面,听考古人讲考古发掘故事……当天的活动让孩子们收获满满。互动环节,孩子们积极举手参与提问和答题,现场气氛火爆。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考古研究室馆员方玲表示,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以来备受好评,此次邀请孩子们参观考古发掘现场,创新形式,成效显著。“今天同学们的反应非常热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考古工作是什么,考古人平时怎样开展工作,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种子

合肥市翡翠学校四(12)班的向宇浩平时就很关注武王墩考古,与电视上经常看到的青铜大鼎面对面,让他激动不已。“这次考古进校园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楚文化的辉煌灿烂,在我的家乡能有这样的考古发现,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能够走进考古发掘现场。”

武王墩一号墓规模之大,让来自合肥市翡翠学校五(2)班的潘晓希感到非常震撼。“深入考古发掘现场,我深刻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楚王墓原来这么大,回去一定要跟同学们好好分享。”

合肥市翡翠学校六年级部主任聂忠霞表示,当教学从课堂转移到真实的考古发掘现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感谢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刘媛媛 王素英武鹏 周梅 任逸玮 杨雪娇 文/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