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俗调解到工会改革:萧县与拱墅区探索基层治理“双向赴能”新模式
来源: 2025-06-04 10:56:44 责编: 陈亮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欣逢重大利好政策,如一缕春风吹向皖北大地,宿州与杭州千里有缘“一纸定情”。根据两市安排,宿州市萧县与杭州市拱墅区建立结对合作帮扶关系。2024年以来,萧县与拱墅区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系列互学互鉴活动,通过实地调研、经验交流、机制共建,推动两地治理资源互补、协作深化,为长三角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跨省互鉴:基层治理经验双向赋能

2024年5月,拱墅区社会治理中心代表团赴萧县考察乡村治理实践。在丁里镇丁里社区“老王金牌调解室”,当地将乡村文化习俗融入矛盾调解的做法引发关注。社区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以乡情乡俗为纽带化解纠纷,为拱墅区提供了基层治理新思路。代表团成员纷纷表示,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基层矛盾,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值得拱墅区学习和借鉴。

2025年5月,萧县政协考察团赴拱墅区考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重点学习当地工会创新实践。拱墅区总工会打造的“工会专员派驻制度”和劳动纠纷仲裁前协商机制,将矛盾化解端口前移至生产一线,通过企业、职工、企业主三方协商平台,有效保障产业工人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考察团全体成员一致认为其在技能人才培育、产教融合、权益保障等方面形成的经验具有示范意义,并强调两地产业互补性强,希望推动改革成果转化应用。  

文化铸魂:红色根脉赋能治理实践

两地合作不仅聚焦机制创新,更注重文化融合。拱墅区代表团在萧县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重温红色历史,体悟革命精神;萧县则借助知青园等文化载体,展现乡村治理中的历史传承。双方一致认为,红色文化与乡土习俗是基层治理的精神纽带,需将其融入矛盾调解、群众动员等环节,增强治理的人文内涵。

机制创新:服务阵地融合履职效能

萧县在调研中尤为关注基层服务阵地建设。为此,萧县计划在工会驿站试点设立“政协委员轮值岗”“社情民意收集点”,组织委员常态化值守,收集职工诉求,将驿站打造为社情民意“信息枢纽”和提案“创新摇篮”,推动政协履职向基层延伸,提升协商议政精准度。

拱墅区则在工会职能深化上持续发力,通过搭建数字治理平台、整合辖区文化资源(如杭州天竺筷非遗馆、浙报数字文化集团),为产业工人提供技能提升与文化服务,形成“权益保障+素质提升”双轮驱动模式。

协同发展:共绘长三角治理新图景

根据拱墅区萧县结对合作帮扶总体工作安排,两地将以“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为原则,深化文化交流、数字治理、人才培育等领域合作。下一步,两地将完善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力争打造宿杭结对合作帮扶框架下的县域实践范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基层治理样本。

跨省协作彰显了长三角区域协同治理的活力。未来,萧县与拱墅区将通过制度共研、阵地共建、文化共融,持续书写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曹海滨 梁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