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村隆兴桥全景
“隆兴桥上拢人心,化解纠纷一身轻”。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孙村镇,有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隆兴桥。它不仅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数百年的调解文化传承。在这座古桥边,调解员王龙玉用二十余载的坚守,续写着新时代的调解传奇,将古桥的调解精神发扬光大。
据孙村镇政府记载,隆兴桥始建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横卧在河上,连接着两岸村落。在过去,交通不便,信息流通不畅,村民之间一旦发生纠纷,隆兴桥便成了天然的调解场所。德高望重的乡贤们会在桥上摆上几张木桌,纠纷双方相对而坐,在乡贤们的主持下,依据村规民约、公序良俗,将矛盾一一化解。久而久之,隆兴桥便有了“连心桥”的美誉,调解文化也深深扎根于当地村民心中。
在孙村镇司法所,退役军人王龙玉是群众信赖的“和事佬”。部队服役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五年,取得大专文凭;转业后,凭借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法律专长,他在深圳司法调解岗位表现出色,带领团队获评市级先进。如今回到家乡,他继续以“情、理、法”化解矛盾纠纷,用实际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的为民初心。
王龙玉在隆兴桥上调解了无数纠纷。以最近发生的一起老宅受灾纠纷为例。因机耕路施工遇强降雨,泥石流涌入导致村民老宅进水、院落沙土堆积。孙村镇调解室迅速介入,调解员王龙玉带队联系施工方,多次实地勘查,拍摄受损照片、测量面积,拟定清淤治理方案。目前灾害治理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突破调解难点、成功化解纠纷时,那种收获感就如同学生解开一道数学难题,充满成就感。”王龙玉这样形容自己的调解工作。
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矛盾,王龙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结合人情梳理矛盾,创立特色“益和”调解室,吸纳社会人士参与,围绕“和文化”品牌开展工作。
王龙玉正在接受采访
二十多年来,王龙玉在司法所每年处理纠纷约100起,重大疑难问题纠纷约10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也多次获得省、市、县的表彰。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作为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王龙玉始终将“为人民服务”铭刻于心。在他看来,“调解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承载着沉甸甸的信任,必须全流程跟进、闭环处理。”他坚信,唯有以真心换真情,才能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让矛盾迎刃而解。
隆兴桥上“十全十美 百姓说事点”
三百多年的桥,二十余年的坚守,一颗永远炽热的为民初心——这就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皖南乡村的生动写照。(储洁 张程宏 陈慜奕 王乐 宗依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