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怀揣对新闻事业的无限憧憬,我走进了合肥大蜀山脚下的12军教导大队新闻集训队。金桂飘香的时节,营房里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与油墨的芬芳交织,构成了最初的印象。报到那天,站在集训队门口,望着斑驳墙壁上“新闻集训队”几个鲜亮大字,心跳不由自主加快。教室里,20张来自12军各团级单位的年轻面孔,洋溢着同样的热情与期待,为同一个梦想相聚于此。
集结号:梦想在此启航
新闻骨干集训班开班典礼在庄严而热烈的氛围中举行。主席台悬挂着“十二军新闻骨干集训队开班典礼”红色横幅,两侧分列军旗、国旗,象征着军人的使命与责任。台下学员军装整齐,精神抖擞,目光坚定。军政治部主任马魁銮热情致辞,强调新闻宣传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勉励大家珍惜机会,提升新闻写作和宣传能力,为军队新闻事业贡献力量。军宣传处副处长邓禹猷分享新闻工作心得,要求全体学员以饱满热情投入学习,用笔书写军营故事,用镜头记录官兵风采。
教导大队大队长郭锡章明确了培训内容与目标:旨在培养具备扎实新闻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骨干。培训涵盖新闻基础理论、采访、写作、摄影等多方面,将邀请资深新闻工作者授课。典礼后,学员们分组讨论交流,纷纷表示将此次集训视为使命的召唤,决心用笔和镜头记录军营精彩瞬间,为军队建设谱写新篇。
淬火成钢:八个月的熔炉锻造
八个月集训分四个阶段。首阶段是全面系统的新闻理论学习,内容包括新闻基础理论、职业操守、法规纪律、采访、写作、评论、摄影知识等。
邓禹猷副处长以“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强调理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新闻理论是基石,唯有根基稳固,方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
首阶段授课由邓禹猷副处长、军宣传处现职新闻干事及《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资深专业人士承担。我的听课笔记记满三大本,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第二阶段,我们以各师、军直、军后为单位,深入部队现场采访。军宣传处和集训队事先周密筹划,与各部队充分协调。集训队负责人、抽调前来帮助工作的104团政治处副主任刘岳化布置了采访六项任务:确定主题、对象和要求;收集背景资料;制定提纲;做好沟通协调;按规定着装;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强调下部队的注意事项:遵纪守律、尊重官兵、保守机密、及时记录重要信息等。
我被分至36师师直通信营,任务是撰写关于密切官兵关系的报道。来到营区,营区整洁有序,绿树成荫,远处军号嘹亮。营长、教导员亲切相迎:“欢迎你来通信营采访,我们的官兵关系有口皆碑!”这亲切氛围让我对接下来的采访充满期待。
上午采访完四位营领导,下午来到通信一连。王连长正蹲在一名紧张的新兵小李身旁,耐心讲解设备故障排查方法,拍着小李肩膀笑道:“别急,慢慢来,谁都是从新手过来的。”这温馨一幕被我迅速捕捉。
通信二连宿舍的“官兵心愿墙”同样引人注目,贴满战士心愿与建议。一名战士写道:“希望连队多组织篮球比赛。”旁有连长回复:“已安排,下周开赛!”这种互动方式深深吸引了我。
在通信三连炊事班,炊事员老刘正为生病战士熬粥。他一边搅动锅里的粥,一边关切地说:“这孩子感冒了,胃口不好,煮点清淡的。”那眼神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我随即记下这个细节。
训练场上,张指导员与战士们一同进行体能训练。结束后,他并未急于离开,而是坐下与战士们聊天。一名战士打趣:“指导员,您这体力比我们还好啊!”张指导员笑着回应:“那是,我可是你们的‘老大哥’,不能拖后腿!”这轻松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成为我报道的生动素材。
第三阶段是撰稿写作,文字淬炼。回到驻地,我熬夜整理采访笔记,奋笔疾书直至东方泛白。反映36师通信营干部战士践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练、同娱乐)、官兵亲密无间的稿件发出不久,即被《解放军报》一版较大篇幅刊用,激动之情让我彻夜未眠。集训生活虽清苦,但每当稿件被报纸电台采用,大家便围在一起分享喜悦。
第四阶段是总结交流,互动共享经验体会。学员们齐聚一堂,会议室灯光柔和,桌上堆满笔记本和稿件,氛围紧张而期待。集训队负责人、抽调前来帮助工作的军炮团副政委丁美先主持:“今天的交流会不仅是总结,更是分享和提升,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我率先分享在三十六师通信营的采访经历:王连长指导新兵的瞬间、老刘煮粥的关怀、“官兵心愿墙”的互动。发言引发了热烈讨论。
学员丁紫金认为:“采访要注重细节,干部的一个眼神、战士的一句话,都可能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这一观点获得广泛认同,大家纷纷分享捕捉到的细节。
学员殷步林提出新思路:“不仅要记录故事,更要挖掘背后的意义。比如通信营官兵关系密切的原因及可推广经验?”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交流会最后,丁副政委邀请几位表现突出的学员分享写作经验。丁紫金介绍技巧:“写通讯稿先列故事框架,再用细节填充层次感。”学员田增平问:“如何在有限篇幅突出主题?”丁紫金答:“抓住核心故事,舍弃无关细节,用精炼语言表达深刻情感。”回答赢得热烈掌声。
启程:奔赴崭新的战场
1975年5月20日,集训队结业典礼隆重举行。会场庄重,主席台悬挂“十二军新闻骨干集训队结业典礼”红色横幅,两侧分列军旗国旗。学员们军装整齐,神情肃穆而自豪。军首长、军政治部首长、宣传处、干部处领导及教导大队、集训队领导端坐主席台。
教导大队大队长郭锡章高度肯定了学员表现:“你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了军营点滴,展现了军人风采。希望回到单位后,继续发挥新闻宣传作用,为加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讲话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随后,主席台领导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教导大队副政委张继复宣读优秀学员名单:学员王成松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唯一的“优秀学员”。军首长亲自为我颁发荣誉证书,台下掌声雷动。我深知,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整个集训队。
结业典礼后,在教室外斜坡上,12军政委成冲霄、政治部主任马魁銮、宣传处副处长邓禹猷、干部处副处长承焕新、教导大队大队长郭锡章、副政委张继复、抽调到集训队帮助工作的军炮团副政委丁美先、104团政治处副主任刘岳化等与全体学员合影留念。学员们整齐列队,神情庄重而兴奋。
合影毕,成政委走到队伍中勉励:“你们是十二军新闻宣传的未来,希望继续努力,为军队新闻事业添砖加瓦!”他与学员们亲切握手,大家激动回应:“首长,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首长鼓励道:“好好干,期待看到你们更多作品!”
集训结束,学员们依依惜别。我拍拍几位盐城地区老乡学员的肩膀笑道:“兄弟们,回去后保持联系,一起为新闻宣传加油!”八个月集训虽落幕,但新闻之路才启程。大家满载收获与期许,回到各自岗位,决心用笔和镜头记录军营精彩瞬间,为军队建设鼓劲加油。
回单位后,我担任实习排长、排长兼团直属队报道组长半年多。1976年初,调至团宣传股任新闻干事。经共同努力,当年我团新闻报道数量质量名列12军第一,被军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团”,我被军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年底,我被调到12军政治部机关工作。
永恒的记忆
五十年光阴荏苒,新闻集训队的弟兄们早已退休,昔日毛头小伙,今已白发苍苍。然战友之谊,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那段共同奋斗的青春岁月,早已深烙心底,成为一生最宝贵的永恒记忆。五十年前那八个月的时光,依然鲜活如初——它像一条起跑线,标记着我们人生的起点;像一首老歌,回荡在心灵深处;像一幅画卷,记录着我们奋进的足迹。
致敬那段永不褪色的峥嵘岁月,致敬我们心中永远的12军新闻骨干集训队!
作者简介
王柏丞(原名王成松),1954年7月出生,江苏盐城人,1972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9年12月至1994年6月任团政委,1994年8月转业,先后担任安徽广播电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书记,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办公室主任,安徽省广播电视传输总台专职副书记。广播、电视、传输三台合并后主管安徽广播电视台机关党建工作。2014年退休后,连任两届安徽省广播电视联合会副秘书长至今。在部队先后立功受奖26次,其中荣立三等功6次;先后在全国、省级报刋电台发表作品1830多篇,其中全国、全军级380多篇;先后获总政、大军区、军级新闻报道优秀奖、要闻奖100多篇,优秀论文奖38篇;先后主编或参与撰写专著8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