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处别样的夜市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萧县中医药文化夜市。这里没有传统夜市的喧闹与嘈杂,取而代之的是弥漫在空中的淡淡药香,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探索与追求。
古韵新风:当传统功法遇上现代夜市
活动开场以中医药学会田学义老师领衔的五禽戏展演,以“虎鹿熊猿鸟”五种仿生姿态展现中医养生智慧;武协王元超团队的八极拳刚猛凌厉,与孙伟老师的形意拳交相辉映,演绎传统武术的刚柔并济。萧县中医院医护人员带来的八段锦、太极剑等养生功法,更吸引不少市民现场跟学,形成“全民练功法”的动感画面。这些传承千年的身心修炼之术,与夜市的霓虹灯光相互映衬,让“天人合一”的中医哲学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焕发新生。
7月22日晚,萧县中医院与萧县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医药文化盛宴,以“夜市+义诊+体验+宣教”的创新模式,将传统中医智慧融入夏夜烟火气中,为市民带来一场“可闻、可触、可体验”的健康之旅。这场飘散着草药清香的市集,不仅是皖北地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更以“治未病”理念为纽带,架起传统医学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五大专区:沉浸式体验中医全产业链
名医义诊区:家门口的国医堂。六位资深中医师坐镇的义诊区人气爆棚,针对亚健康调理、慢性病管理等问题提供个性化方案。“平时去医院挂号得排半天队,今天散个步就把病看了!”一位体验完体质辨识的大妈捧着养生茶包感叹道。专家们不仅把脉问诊,更结合夏季暑湿特点,为居民开具“三伏贴”“祛湿茶”等时令调理方,将“治未病”理念落到实处。
技术体验区:指尖上的健康密码。针灸、刮痧、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法现场展演,让群众亲身体验“简、便、验、廉”的传统技艺。中医师通过精准取穴缓解肩颈疼痛,用艾灸温通经络,更以耳穴压豆调理失眠——这些曾被视为“神秘”的疗法,在专业医师的示范下变得触手可及。“感觉肩膀一下子轻松了!”一位上班族体验完推拿后感慨道。
膳食品鉴区:药食同源的烟火气。解暑的“王二嫂子茶”、滋补的阿胶糕、清热的酸梅汤……群众在品尝中感受中医食疗智慧。工作人员现场讲解“药食同源”原理:“这款金银花茶不仅能解暑,还能抗菌消炎,特别适合夏季饮用。”这种“舌尖上的养生”让中医药从典籍走进日常生活,成为居民“零门槛”接触中医的窗口。
科普互动区:趣味解锁中医密码。中药辨识、知识问答、香囊制作等互动环节成为全场焦点。小朋友们在“闻香识药”游戏中辨别艾草、薄荷,年轻人在知识竞赛中争夺养生茶包,老年人则专注于中药标本展。答对题的市民捧着中药香囊和体验卡,脸上洋溢着成就感。这种“游戏化”的科普方式,让中医药文化在轻松氛围中深入人心。
产品展销区:把健康带回家。本地药企精心研发的减肥茶饮、艾草制品、养生枕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一款结合现代工艺的智能艾灸仪吸引众多目光,通过数字化控温实现精准调理,让传统艾灸焕发新生。居民张先生选购了一套艾条后表示:“既能自用,也能送给父母,这种‘接地气’的健康礼品很实用。”
文化赋能:从符号传承到生活方式
这场中医药文化夜市的意义远超活动本身。它不仅是皖北地区首次将中医诊疗、文化体验与夜市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更以“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方式,让中医药从“传统符号”转化为现代生活方式。据统计,当晚吸引超2000人次参与,发放健康资料3000余份,现场体验中医技术的居民达500余人次。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特别设置“中医药文化知识角”,通过古籍展示、器具陈列和互动体验,让青少年在“探秘之旅”中了解《黄帝内经》智慧,亲手制作驱蚊香囊。这种“从娃娃抓起”的传承方式,为中医药文化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正如萧县中医院院长郝盛群所言:“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市集,让中医药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成为百姓日常健康管理的‘工具箱’。”
未来展望:让中医之光持续照亮生活
此次中医药文化夜市的成功举办,为萧县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计划每季度举办主题市集,开发线上问诊平台,并探索“中医药+文旅”模式,将萧县的中医药文化与皇藏峪景区、伏羊美食节等特色资源结合,打造区域性健康旅游品牌。正如国家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所倡导的,萧县正以“守正创新”姿态,让中医药文化真正“活起来”“走下去”,成为守护百姓健康、滋养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当最后一缕药香消散在夏夜微风中,萧县中医药文化夜市留下的不仅是市民脸上的笑容,更是对传统医学价值的重新认知。这场跨越时空的健康之约,让我们看到:中医药文化从未远离生活,它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焕发新生。(任莉 路依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