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响潭村“和”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治理创新实践
来源: 2025-07-29 16:28:07 责编: 王霞

祁门县塔坊镇响潭村以“和”文化为主题,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信用激励、群众自治”三驱联动,创新“和剧场”剧本杀模式、“和事佬”调解机制等特色做法,创立全国首家“和气银行”,推动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强基、文化聚力、产业富民”的治理模式,创造了连续十八年矛盾不出村的乡村治理典型经验,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样本。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响潭村积极探索“党建+治理”融合路径,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构建起党组织领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和”治理格局。成立“和事佬”调解工作室。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组织村里享有崇高威望、热心助人的老党员担任调解员,组建专门致力于调解群众之间矛盾纠纷的“和事佬”工作站。工作站秉承着“作退一步想”核心理念,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建立“红色”网格工作制度。创新采用“三原色”网格工作法,重点突出了“绿网兴事、红网管事、蓝网和事”三个核心方面。通过村党支部的引领,建立了乡村治理的红色网格体系,使得“有事儿就找网格员”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常态,有效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设立全国首家“和气银行”。响潭村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打造全国首家“和气银行”,将乡风治理中的“和气”行为转化为群众的实惠与便利。在日常生活中,村委人员、党员与村民代表采取现场查看、周边走访和会议讨论的方式,为村民主动参与邻里互助、村庄建设、公益奉献等“和气行为”累计积分,以1积分抵1元现金的标准,通过“和气存折”兑换奖品,转化为“和气资产”,引导人们树立“储蓄和气、收获幸福”的理念。

文化聚力引领群众共建共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通过深挖“和”文化内涵,构建起“文化浸润-能人引领-数字支撑-活动催化”的立体化治理体系,展现出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成效的生动实践。能人带动树标杆。组建“乡贤治理先锋队”。组织12名“塔坊好人”、返乡青年及乡贤为核心成员,担任“和文化推广大使”,形成“一人带动一片、一片带动一村”的示范效应,推动乡村治理创新与发展,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数字赋能添活力。建立“智慧响潭”的数字治理平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社区治理模式的革新。同时,开发了“和管家”微信小程序,为居民提供集“线上议事、积分管理、服务预约”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文化‌活动倡新风。依托闲置的村级文化礼堂,打造以矛盾纠纷调解为主题的响潭“和剧场”剧本杀活动场所,通过将真实的纠纷调解案例搬上乡村的小舞台,让村民们在观看的同时,也能参与到其中,成为大众评审员,不仅起到了教育意义和还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产业富民带动群众治理热情。坚持“发展成果共享、治理责任共担”原则,探索建立“农旅项目—集体收益—治理基金”的转化路径,实现“腰包鼓起来”与“治理强起来”的双重效应。农旅融合引人流。将“和”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融入到更多的生活场景中,该村庄成功开发了一系列以“和”为主题的文旅项目。“响潭和宴”农家乐、“和下午茶”茶吧等配套设施弘扬了“和”文化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解压沙滩”、“嘿、木耳”等网红打卡点,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特色经济促增收。依托皖南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盘活村庄内闲置的百亩土地,成功打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四季鲜甜”水果品牌。通过积极引进像“奥然果园”这样的商业实体,村庄大力发展了水果采摘经济,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治理反哺提质效。构建“以村合作社为引领,产业反哺为核心,村民自治为保障”的“微循环发展模式”,确保将文化旅游产业收益的30%纳入村级治理基金,专门用于“和气银行”物品兑换采购、“和剧场”设施升级以及数字治理系统的维护等关键领域,促进“产业繁荣—治理效能提升—环境美化”的良性循环。

响潭村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和”化焕发新的时代价值,其“党建统领、文化浸润、产业支撑、科技赋能”的治理体系,已带动周边7个村实现治理提升。未来,随着治理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创新举措的深入实施,响潭村必将为新时代乡村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方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