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宣城
江苏师大科文学院学子赴泾县慰问在乡复员军人
来源:李弈 2025-07-31 10:09:41 责编:余宏博 胡明兵 纵强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7月,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经济学院 “一伞一世界,‘泾’彩连山海”中华文化传承团,专程奔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昌桥乡,看望慰问在乡复员军人张学先同志。此次活动以非遗油布伞为情感纽带,在聆听烽火岁月故事中,探寻历史印记,传承精神力量,让匠心与军魂在交流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图片1.png

传承团成员走进张学先家中,首先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慰问品,随后,一把饱含家乡情谊与崇高敬意的红色泾县油布伞被郑重地交到老人手中。这把凝聚着非遗技艺的油布伞,仿佛一把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瞬间勾起了老人对那段峥嵘军旅生涯的深情回顾。在温馨的氛围中,张学先向成员们娓娓道来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他特意提到了家乡的油布伞,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雨天可以包裹枪支防止锈蚀,撑开时能成为露营的“临时屏障”,夜间行军时,伞影还能为战士们提供隐蔽掩护。

采访接近尾声,张学先望着眼前充满朝气的青年们,恳切寄语:“这伞能经住风雨,是因为匠人下了真功夫;咱国家能安稳,是因为前人拼了命。你们要把这做伞的细致、打仗的勇气传下去,别让好日子被糟蹋了。”成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以张爷爷为榜样,将这份“坚韧担当”的精神牢牢接住、好好传承。

通过此次慰问采访,传承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泾县油布伞的传承,是 “手艺的活态延续”;反法西斯精神的传承,是“信念的血脉相承”。二者形式虽不同,却在“坚守”与“担当”中同频共振,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独有的精神密码。而这份密码,正是当代青年需要用心解读、用力传承的“泾彩”力量。(李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