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溪县城,“小院烧烤”的霓虹招牌格外醒目,总能吸引往来食客的目光。店主章育敏,系着褪色的军绿色围裙,在烤炉前专注地翻动着串满本地黑猪肉的铁签。炭火熊熊,映照着他的面庞,手臂上凸起的青筋,无声诉说着从持枪到握铲的人生蜕变。这位曾经5次获评“优秀士兵”的退役军人,正用徽菜的鲜香与军人的赤诚,在灶台前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担当篇章。
从军营到灶台:那身严谨从未褪色
2011年冬,年仅19岁的章育敏,背着行囊毅然走进河北邯郸的军营。离家时,他随身带着母亲连夜烙的徽式烧饼,那是家乡的味道,也是母亲的牵挂。在新兵连考核中,他凭借单杠引体向上突破30个的出色成绩,成功入选侦察连。在五年的军旅生涯中,章育敏养成了“提前”的习惯:每天提前起床整理内务,让一切井井有条;每次集合提前到位,绝不拖沓;每项任务提前准备,充分做好应对。这种严谨的作风,深深烙印在他的骨子里。在炊事班轮岗时,他也表现得格外突出。2016年退役时,他的行李箱里,除了“优秀士兵”称号,还有一本记满炊事心得的笔记本,那是他军旅岁月的珍贵见证。
徽菜传承:把“火功”刻进骨子里
回到绩溪,章育敏一头扎进了徽菜的世界。他从“徽州故里”饭店的切配工做起,每天站8小时,练的不仅有刀工,还有“看火”。师傅烧臭鳜鱼时,他蹲在灶台边数秒:菜籽油烧到八成热,鱼下锅煎至两面金黄,加料酒去腥,再放姜片、蒜子焖煮——这些细节被他记在笔记本上,连“油温八成热时,油面会冒青烟但不翻滚”这样的细节都没放过。
真正让他在徽菜圈崭露头角的,是“荷叶黄牛蹄”。为了这道菜,他跑遍了县里多个黄牛养殖场,最终选定本地土黄牛——这种牛的蹄筋更厚实,炖熟后软糯不柴。可牛蹄的腥味是道坎,他带着厨师长试了12种香料配比:加八角太冲,放桂皮发苦,直到试到第13次,用黄酒浸泡3小时去血水,再加紫苏叶焖煮,才算去掉腥味,还带出股清香。这道菜推出后,首月就卖了100余份,有老食客说:“这牛蹄子,吃出了山里的味道。”
疫线烟火:灶台边的“战斗姿态”
2020年正月初二,疫情突袭,县城设了多个卡口,值守人员吃饭成难题。当晚,章育敏和老板说:“我当过兵,这事我来。”他连夜组起“菜篮子突击队”。每天凌晨3点,他的闹钟准时响,比军营的起床号还准。验收食材时,每颗青菜都要过三遍水——“第一遍去泥,第二遍消毒,第三遍冲净”;土猪肉得看检疫章,确保食材品质。5点熬粥,用本地糙米,“比精米耐饿”;7点前送早餐,大衣裹着保温箱,“不能让值守的人吃凉的”;中午的红烧肉,他特意多放冰糖,“甜口的,吃着暖和”。
最忙那天,他和4个志愿者连轴转16小时,做360份盒饭。累到极致时,他靠在灶台边就睡了,脸上沾着面粉,手里还攥着送餐清单。
小院烟火:烤串里的家乡活力
2025年春天,章育敏用攒下的钱盘下间小院,开了“小院烧烤”。他说要做“有徽菜魂的烧烤”,定下“三个本地”规矩:猪肉选农家的黑猪,肉质紧实;辣椒用农户自己种的的羊角椒,辣中带香;连木炭都用本地松木烧的,火力匀,烤出来的肉带着松木香。
今年夏天,他新添的凤梨牛肉串和圣女果牛肉串成了年轻人追捧的“酸甜CP”。为这两串,他琢磨半月:绩溪黄牛肉里脊逆纹切片,用黄酒和徽式辣酱腌15分钟;凤梨选香甜的,切块裹薄淀粉防出水。牛肉烤至七分熟刷蜂蜜,与凤梨交替串烤30秒,“让嫩、甜、香交融”,有姑娘赞:“肉香裹果酸,一点不腻!”圣女果牛肉串更见巧思:小圣女果穿签后串上腌好的牛肉粒,离炭火稍远烤,“用余温烘着,让肉汁渗进去”。
这两串新菜,让小院的烟火气更旺了。凌晨1点,还有年轻人围着烤炉,等着他现烤的“混搭串”;也有老人好奇来尝鲜,吃着凤梨牛肉念叨:“这洋果子配绩溪县黄牛肉,倒吃出了咱山里的清爽。”他的店成了县城的“深夜灯塔”,不仅有徽菜的厚重,更有年轻人爱的鲜活。
从军营到灶台,章育敏的人生轨迹里,始终藏着“服务”二字。他炒的菜里没有山珍海味,却有军人的实在;他的店不算豪华,却装着徽乡的暖意。就像他常说的:“握枪时保家卫国,握铲时守护烟火,把每件事做到位,就是对责任最好的回答。”(许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