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2025年度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发放仪式如期举行。当34名学子从郑大芳烈士亲属手中接过沉甸甸的荣誉证书与助学金时,校长高长征的话语饱含深情:“这笔助学金承载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一位抗日英雄穿越八十载岁月的精神嘱托,是革命先辈对新一代的殷切期望。”
这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公益项目,如同一把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引领我们循着岁月的足迹,走进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探寻这位抗日民族英雄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铸就的精神丰碑。
少小立志:奔赴抗日救亡的征途
1921年,郑大芳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父母朴素的家国情怀浸润着他的成长,让他自幼便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彼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践踏,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年少的郑大芳目睹着国家的贫弱与同胞的苦难,心中早早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年仅16岁的郑大芳毅然告别亲人,怀揣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他加入了新四军,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意志,凭借过人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迅速在部队中崭露头角。为表达矢志报国的决心,他特意将名字改为“郑大方”——去掉“芳”字的草字头,以此彰显“好男儿杀日寇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立志要在抗战中干出一番大事业,为国家和民族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此后,郑大芳先后参加了两溧战斗、虬山战斗、句容尚村战斗等多场战役。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导员,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
1940年,郑大芳所在部队奉命在苏浙皖边区开展游击战争,以牵制日军兵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这片区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的环境既是开展游击战的天然屏障,也意味着随时可能遭遇的险境。郑大芳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带领战士们与日军巧妙周旋。他们时而隐蔽山林,伺机而动;时而突袭敌营,奋勇冲杀。经过一番苦战,成功击退日军,歼灭大量敌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为根据地的安全筑起了坚固防线。
1943年,杭村战斗打响。当时,日军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妄图摧毁新四军在杭村的根据地。郑大芳所在部队奉命坚守阵地,抵御日军进攻。战斗中,炮火连天,硝烟弥漫。郑大芳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幸身负重伤,却依然咬紧牙关坚持指挥战斗,直到胜利的旗帜插上阵地。杭村战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苏浙皖边区军民的抗日斗志,郑大芳的英勇事迹也在部队中广为传颂,成为战士们争相学习的榜样。他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抗日战士的忠诚与担当,让“不怕牺牲、奋勇向前”的精神在烽火中熠熠生辉。
英勇牺牲:永恒的精神丰碑
1944年3月,日军4000余人对郎广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3月29日,日军小林中队100余人和一个伪军大队300多人,带着一门日式九二式步兵炮,到杭村“扫荡”。
接到消息后,团长刘别生命令三营抢先占领慈姑山实行正面攻击,自己则带领一营抢占杭村东南的木鱼山从侧翼出击,当地群众也迅速动员起来支援作战。下午1时许,三营营长徐超和教导员郑大芳带领战士赶到慈姑山设伏,待敌进入伏击圈后突然发起攻击,打得日伪军哇哇乱叫。鬼子军官慌忙跳下马组织反击,企图抢占山头,却被我军顽强击退。
战斗正酣时,四十八团副团长饶惠谭率机炮连一个排及时增援。在三营阵地督战的王必成旅长当机立断,命令小炮排长戴文辉用小炮打击敌人的九二式步兵炮。第一发炮弹在敌炮附近爆炸,第二发炮弹精准击中牵引敌炮的战马,战马受惊乱窜,敌人瞬间乱作一团。旅长王必成随即下令冲锋,徐超率九连从山上压下,郑大芳则率七连像一把尖刀沿山沟刺向敌人。刘别生也指挥一营从木鱼山高地冲杀下来,与三营形成夹击之势。
“为人民立功,冲啊!”郑大芳挥起驳壳枪高呼,带领一个排冲在最前面,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这场战斗大获全胜,共歼敌70余人,更缴获了那门象征日军嚣张气焰的日式九二式步兵炮——这也是日军在江南战场首次丢失重大武器。
然而在追歼逃敌途中,郑大芳不幸胸部中弹,身负重伤。战友们抬着他转移到横岗,在一户郭氏农户的院子里,这位年仅23岁的英雄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他用年轻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抗日悲歌。
郑大芳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化作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人。他的战友们化悲痛为力量,在战场上更加奋勇杀敌;边区百姓踊跃支援前线,送粮送药、掩护伤员,形成了军民一心抗敌的磅礴力量。他缴获的那门日式九二式步兵炮,作为攻打炮楼和城池的重要武器,在后续战斗中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被珍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荣光。
薪火相传:奖学助学金延续英雄精神
时光荏苒,八十载岁月流转,但郑大芳烈士的精神始终铭刻在人民心中。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2010年10月,郑大芳烈士的四弟、新四军老兵郑国芳带着家人的嘱托,怀着对广德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新杭镇中心小学捐资成立了“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会”。这是安徽省首个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奖学助学基金,基金主要由郑氏家族六兄妹及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共同募集,通过基金利息支付奖学助学支出,实现了基金的良性循环。基金会宗旨明确: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表彰优秀教师,同时资助家庭困难学生。
从此,每年清明节前夕,郑大芳烈士的亲属们都会从上海等地千里迢迢赶来,准时参加奖学助学金颁发仪式。他们为学子们发放荣誉证书与助学金,为优秀教师送上表彰,更会围坐在一起,为师生们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铁军故事和党史记忆。截至2025年,基金会已连续举办十五届,累计支出奖励基金40余万元,温暖了450余名学子的求学之路,还捐赠图书500余册。“希望一代一代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郑国芳的话语道出了家族传承英雄精神的执着。
在新杭镇中心小学,郑大芳烈士的故事早已融入校园血脉。学校设立了郑大芳烈士事迹陈列室,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无声诉说着英雄的过往;郑大芳烈士墓、郑大芳纪念馆被列为校外德育基地,师生们定期前往祭扫、参观,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悟革命先辈“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郑大芳烈士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像他一样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学生们稚嫩的话语中,满是坚定的信念。
如今,在广德市新杭镇,郑大芳烈士的“身影”无处不在:镇中心的初心广场上,他的铜像昂首挺立,目光深情注视着这片用生命守护的家园;以他曾用名修建的“大芳路”上车水马龙,见证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大芳”商店里,店主总会向顾客讲述烈士的故事,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英雄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为激励当地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到和平繁荣的新时代,郑大芳烈士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始终屹立不倒。那笔跨越八十载的奖学助学金,不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英雄故事永远流传,让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郑大芳烈士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人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如广德市烈士陵园纪念碑上镌刻的文字:“英雄虽逝,精神永恒;薪火相传,光照千秋。”这十六字箴言,既是对烈士的缅怀,更是对精神传承的庄严承诺。(李宝成 许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