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市县风采
从航母甲板到田间地头:广德“兵支书”郭婷婷的基层振兴答卷
来源:李宝成 2025-08-19 12:24:39 责编:余宏博 王逸群 许梦源

八月的皖南大地,绿意铺展至天际。广德市柏垫镇凤桥社区的傍晚,路灯在田埂旁次第亮起,村民们搬着小马扎围坐闲谈,广场舞的旋律伴着晚风飘远。“多亏郭书记,路平了、灯亮了,咱这日子比蜜甜!”72岁的王大爷摇着蒲扇,话语里满是笑意。

这位被村民频频点赞的“郭书记”,正是凤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郭婷婷。从中国首批航母女舰员到基层“兵支书”,她带着军人的坚毅与担当,在田间地头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动人篇章。

军魂永驻:从深蓝护航到乡土扎根

2009年深冬,青岛新兵连的寒风中,刚穿上海军蓝的郭婷婷正进行战术训练。彼时还是大学生的她,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严苛的训练中淬炼出“敢打硬仗”的品格。次年,她随海军“和谐使命-2010”任务编队启航,跨越1.5万公里航程,在亚丁湾护航一线为官兵体检,为吉布提、肯尼亚等五国军民提供医疗服务。“看到外国民众竖起大拇指说‘中国海军,好!’,我读懂了军人的使命分量。”郭婷婷的记忆里,那抹深蓝永远滚烫。

更让她铭记的是成为中国首批航母女舰员的岁月。从大连船厂的试验试航到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她见证着大国重器的崛起,也锤炼出“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作风。2014年回到地方后,这份刻进骨子里的军魂,成为她扎根基层的“精神密码”。

2018年,郭婷婷以社区后备干部身份踏上凤桥的土地。初到时,泥泞的村路、闲置的旱厕、水毁的河道,让她暗下决心:“军人能守好海疆,就能管好乡土。”四年间,她用脚步丈量社区每寸土地,从农家书屋管理员到“服务之星”,一张张奖状见证着她与村民的情感联结。2021年换届,她全票当选党总支书记,接过了社区振兴的“接力棒”。

民生为本:用“铁脚板”踏平群众烦心事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凤桥社区李家塔村民心中压了11年。通往山场的路始终泥泞难行,毛竹、板栗运出山要多花三成力气。郭婷婷走访时,握着老党员的手承诺:“路不修好,我就不歇脚。”

她带着村干部一次次跑部门、争项目,白天在工地盯进度,晚上入户听意见。三个月后,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蜿蜒进山,车轮碾过碎石的清脆声响,成了村民最悦耳的“致富曲”。“现在毛竹、板栗运出去方便多了,这路修到了咱心坎里!”村民老杨算着增收账,笑得合不拢嘴。

2022年汛期,何家湾、罗家冲等河段遭洪水冲毁,淤泥堵塞河道,村民出行要绕两里路。郭婷婷第一时间带着铁锹蹚水勘察,鞋子陷在泥里拔不出,她光着脚在河道里量尺寸、画图纸。上报水利部门后,她全程跟进清淤修复工程,600米河道清波重现,岸边还修起了便民步道。如今,村民在河边散步时总说:“这水清亮了,咱心里也亮堂了!”

四年间,郭婷婷带领社区拆旧破、改旱厕、建和美乡村,为游步道加装路灯23盏,修复水毁设施16处。曾经“天黑不出门”的村庄,如今夜晚灯火通明,村民的“幸福指数”跟着路灯一起亮了起来。

治理创新:让“枫桥经验”在乡土落地生根

“东家长、李家短,邻里矛盾不能攒。”郭婷婷深谙基层治理的要义。她借鉴“枫桥经验”,2022年牵头成立“锡兵调解室”,请来有着20年调解经验的杜锡兵坐镇。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却承载着“化解矛盾能手”的大小故事。

去年秋收,村民张伯和刘叔因田埂界限起了争执,差点动起锄头。郭婷婷接到消息后,带着杜锡兵直奔田间,蹲在地里查老台账、找老邻居作证,从“远亲不如近邻”讲到“和气生财”,两个小时就解开了心结。“郭书记调解不偏不倚,还帮咱算长远账,服!”张伯事后专程到社区道谢。

自调解室成立以来,成功化解宅基地纠纷、劳务矛盾等 46起,调解成功率保持100%。郭婷婷还创新“党员联户”机制,将社区划分为5个网格,23名党员包片联户,实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基层治理就像绣花,要一针一线绣到群众心坎上。”她常说,军人保家卫国靠忠诚,基层干部服务群众靠真心。

强村富民:让集体经济“造血”旺起来

“没想到咱农民也能拿分红!”2023年底,凤桥社区分红大会上,老党员陈伯接过股金,激动得红了眼眶。这笔分红,来自郭婷婷为社区种下的“致富苗”。

上任之初,社区集体经济薄弱,郭婷婷盯上了闲置的原凤桥中学旧址。她带着班子成员跑招商、改厂房,将1200平方米的闲置校舍和操场改造成小型产业基地,租赁给农产品加工企业,每年为集体增收24万元。“盘活闲置资源,就像给社区装了‘造血泵’。”她又整合河道清理后的闲置地块,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当年就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

腰包鼓起来的社区,首先想到的是老人。凤桥社区老年食堂和活动中心正式运营,60岁以上老人就餐减免,“老有所学”课堂每周开课,书法、广场舞、健康讲座轮番上阵。78岁的周奶奶每天准时来食堂吃饭:“一顿饭三菜一汤才5块钱,吃完还能看电视老姊妹聊天,这日子比城里还舒坦!”

如今的凤桥社区,不仅实现“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还吸引了知识青年返乡创业。王大娘的儿子从外地辞工回村,在社区产业基地当起技术员:“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老人,收入还不比城里低!”

初心不改:在乡村振兴路上续写奋斗华章

清晨的凤桥社区,郭婷婷的身影总会出现在田间地头。她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拿着民情日记本,记录着村民的新诉求:“张家想发展民宿”“李家希望拓宽灌溉渠”……这本磨掉边角的本子,记满了民生小事。

作为“兵支书”,她把军营作风带到基层: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服务,每年为困难群众办实事一百余件;依托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农技培训、文艺汇演等活动三十余场,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她不像个‘官’,更像咱的‘贴心人’。”村民们的评价朴实而真切。

谈及未来,郭婷婷站在社区规划图前,眼里闪着光:“我们要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让更多村民返乡创业,真正实现农村美、产业兴、农民富。”从航母甲板到田间地头,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军人的担当与初心。

夕阳下,凤桥社区的稻田泛起金浪,产业基地的机器声与村民的笑声交织成歌。郭婷婷用实干与坚守证明:基层舞台虽小,却能书写大担当;平凡岗位虽简,更能成就真作为。这位新时代的“兵支书”,正带着凤桥社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李宝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