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市县风采
广德老兵喻厚禄与他的不朽信仰
来源:彭莘梓 李宝成 2025-08-20 16:27:46 责编:余宏博 胡明兵 喻寒松

那只枯瘦的手,在生命烛火即将燃尽时,仍紧紧攥着一张崭新的百元纸币。当这双手颤巍巍递向村干部的瞬间,完成的是一位老党员对信仰的最后一次敬礼——73岁的喻厚禄,用54年党龄淬炼的赤诚,在安徽广德的乡土上,留下了一枚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

军魂铸初心:从军营到乡土的信仰接力

1951年深秋,喻厚禄出生在广德市柏垫镇的一个小山村。19岁那年,他穿上军装,将青春的棱角投入军营熔炉。队列训练的汗水、政治学习的灯光、野外拉练的脚印,在他心里刻下了“对党忠诚”四个滚烫的字。1972年6月,在鲜红的党旗下,他举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刻,便注定了这一生要以党员的标准丈量生命的长度。

1975年3月,退役命令下达,他没有片刻犹豫:“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带着军营赋予的坚毅与赤诚,他回到了生养他的土地。从脱下军装到穿上布鞋,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服从命令、服务人民”的底色——这底色,后来成了他扎根乡村14年的精神坐标。

十四载耕耘:把“党交给的事”当天大的事

“党交给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这句常挂在喻厚禄嘴边的话,成了乡亲们最熟悉的“口头禅”。1975年12月起,他先后挑起村营长、村主任、村支书的担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带领村民向贫瘠宣战。

那时的下阳村(现并入茅田村),山路崎岖,田地缺水,村民住的多是土坯房。喻厚禄拿着铁锹带头上山,带领村民开山劈石修水渠;踩着泥泞勘察路线,组织大家夯土筑路;谁家有困难,他背着自家的粮食上门;村里的账目,他一笔一笔记在泛黄的本子上,分毫不差。“他自家的柴米油盐从来不提,却把全村人的冷暖揣在怀里。”82岁的老村民王孝兰记得,有年冬天修水渠,喻厚禄冻裂的手流着血,裹块布条继续抡锤,“他说,水渠早一天通,麦子就早一天喝上水。”

15年时光,昔日的坎坷小路变成通村大道,干涸的田地引来活水,土坯房旁竖起新砖房。这些变化里,藏着他磨破的几十双布鞋,熬红的无数个夜晚,还有那句从未动摇的承诺。

离任不离岗:把忠诚刻进生命最后刻度

1990年卸任后,喻厚禄的脚步仍在田间巷陌穿梭。村民纠纷他去劝,政策宣讲他去讲,村两委开会他主动列席提建议。有人问他图啥,他笑笑:“党员没有‘退休证’,只要还能动,就得为党做点事。”

这份执着,延续到生命最后的时光。今年7月初,病床上的喻厚禄已极度虚弱,却突然清醒过来,挣扎着让家人搀扶他去村部。“这是我最后一份党费,交给组织。”"他颤抖着将一张百元新钞递到村干部手中,那双手曾握过钢枪、执过铁锹、记过账本,此刻正以最庄重的姿态,完成一名党员的“灵魂整装”。

这100元,远超他当年每月5角的党费标准,却精准丈量着一名党员的信仰重量——从青春到暮年,从军营到村野,从岗位到生命终点,他用一生的坚守,让“忠诚”二字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信仰的徽章:比百元纸币更重的精神遗产

生命的最后时刻,人会紧握什么?喻厚禄紧握的,是对组织跨越半个世纪的赤诚。这张百元纸币,哪里是普通的党费?那是一名老党员用73年生命熔铸的信仰徽章,是给后来者的精神接力棒,是乡土大地上最动人的党性教材。

如今,茅田村的水渠仍在灌溉良田,当年修的路成了乡村振兴的产业路。喻厚禄的故事,正在广德的党员会上被反复讲述。那枚他用一生擦亮的信仰徽章,正化作更多党员前行的力量——因为他们懂得,真正的忠诚,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初心刻进日常,把使命扛在肩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彭莘梓 李宝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