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浙苏三省交界的丘陵深处,晨雾漫过层层叠叠的黄金芽茶园,沾着露水的茶叶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村口的电商直播间里,村委会工作人员小陈正举着手机向网友展示新采的春茶,身后的文化广场上,几位大婶跟着音乐排练着自编的《茶山情歌》。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充满烟火气的土地,7年前还是个“路难走、钱难赚、人心散”的负债村?带领金鸡笼村完成这场“山乡蝶变”的,正是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杨广奇——一位把军装里的赤诚融进泥土、把军人的担当刻进乡村肌理的“兵支书”。
一把铁锹铲开的“致富路”
2017年的春风里,这位在外闯荡的硬汉回到金鸡笼村时,接过的是一本赤字账本和村民眼中的迷茫——山间茶园虽广,那条一米多宽的泥路却像道肠梗阻,春茶季里满载鲜叶的三轮车常陷在泥里动弹不得,“一斤青叶运到山下烂掉三成,收购商还在秤上压三分”。72岁的王大爷蹲在茶丛旁叹气的模样,成了他心里最尖的刺。
“当兵的字典里没有‘难’字。”走马上任村支书后,杨广奇带着铁锹踏遍茶山。他摸透了乡亲们的顾虑:想种好茶,怕没技术;想拓销路,愁路不通。于是他先砸出自己的积蓄,立起“金益农合作社”的牌子,挨家挨户拍着胸脯算细账:“土地入股当股东,卖茶分红两不误。”
最难的是劈山修路。12公里山路要啃下,村集体账上却掏不出几个钢镚。杨广奇扛着铁锹带头上,裤腿磨破了就用绑带缠,手掌起了血泡就往泥里按。有次丈量路线要占张大叔半分茶园,老人红着眼骂他“败家”,他蹲在茶树下聊到月上中天:“路通了,您这棵老茶树能结出‘金果子’。” 三个月后,当第一辆卡车稳稳碾过硬化路面,王大爷攥着刚到手的茶款直抹泪——那笔钱,比往年翻了两番。
路通了,山场活了。村民们看着昔日的“泥水路”变成 “金银道”,征地时竟主动提出:“杨书记,要多少地尽管划!”396 亩无偿让出的土地上,很快立起广德最大的青叶交易市场,智慧屏幕里跳动着土壤湿度与光照数据,“金益农”“金鸡白”“九斗湖”等品牌香飘三省。更妙的是茶山上兴起的新景致:城里游客挎着竹篓学采茶,老茶农在民宿里教炒茶,曾经烂在枝头的青叶,如今成了“观茶、采茶、品茶”的金疙瘩。
暮色里,杨广奇常站在茶山垭口眺望。那条被铁锹铲开的路,正蜿蜒成一串珍珠:茶园连民宿,古道接新途,而最亮的那颗,是乡亲们笑纹里盛着的月光。
带着泥土味的“代表建议”
2023年全国两会,杨广奇带去的“建设产业链生态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建议,被不少代表称为“带着茶香的提案”。如今的金鸡笼村,早已建起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学于一体的“三茶融合”链条。去年,很多退役军人在他的鼓励下开起“茶园直播间”,一年卖出500多万元茶叶,帮助了村民解决了茶叶销售的问题。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杨广奇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去年调研时,他发现村里的毛竹砍下来只能卖原料价,便带着竹农跑遍江浙的竹制品厂,回来后提交了“设立国家级‘以竹代塑’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议。
“代表证揣在兜里,就像揣着全村人的心跳。”杨广奇常说。每次去北京开会前,他都要在村里走户串巷,小到“村口路灯不亮”,大到“医保报销”,一条条记在本子上。有村民开玩笑说:“杨书记的笔记本,比咱村的家谱还厚。”
军魂铸初心的“带头人”
金鸡笼村史馆里,一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是杨广奇退役时带回来的,书页上密密麻麻写着批注。“当兵时指导员说,党员干部要‘心里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这话我记了一辈子。”他每月给党员上党课时,总会翻出这本书。
讲起抗美援朝精神,他总爱提本市的老战士解吾喜:“解老在南苑机场站岗,零下20度冻裂了手还攥着钢枪。咱现在修路、种茶,这点苦算啥?”有次杨广奇讲起当年老战士解吾喜的战斗,90后的村干部们听得热泪盈眶,杨广奇说:“这就是咱们的‘传家宝’,得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的金鸡笼村,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32岁,90后占了大半,还有不少退役军人。杨广奇常对他们说:“我这个‘老班长’给你们搭台子,你们尽管往前冲!”这群年轻人带着村民搞直播、办厂子、开民宿,把村子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有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说:“杨书记就像村口的老樟树,为我们遮风挡雨,还让我们看到向上生长的力量。”
夕阳西下,杨广奇又在茶园里忙活了。他的身影映在波光粼粼的茶溪里,和身后的茶山、新居、笑脸构成一幅动人的画。“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脚底板磨出来的。”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茶文化研学基地,眼里满是憧憬。
从退役军人到村支书,从人大代表到振兴先锋,杨广奇用7年时间证明:把初心深扎在泥土里,就能种出乡村振兴的春天。当暮色中的村头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那歌声里,有一位“兵支书”最质朴的誓言——为了乡亲们的笑脸,永远在路上。(李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