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血与火的淬炼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铸就人类历史上的壮阔史诗。在安徽广德这片红色沃土上,新四军将士与当地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起的抗日根据地,不仅是皖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更凝结成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堡垒,其蕴含的忠诚与担当、团结与奋斗,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
烽火淬炼:敌后战场的 "钢铁防线"
1943年深秋,皖南山区寒风卷着雪粒呼啸,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特务营与四十八团将士踏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悄然挺进广德北乡。这支衣衫单薄却眼神坚毅的队伍,肩负着开辟敌后根据地的重任,在这片被日伪军严密控制的土地上,打响了震撼皖南的抗日游击战。
候村竹林深处,战士们借着斑驳光影设伏,一声令下,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雪雾,击溃日伪军一个中队;芦塘阵地前,村民们连夜送来的门板与稻草堆成临时工事,军民联手三次击退敌人反扑……九个月九场恶战,宣长公路以北的郎广农村地区终获解放,成为新四军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那时部队缺枪,老乡们就把锄头磨尖了当武器;伤员太多,妇女们咬破手指写血书请战抬担架。”广德市党史馆内,78岁的李建国指着一幅军民联防图,指尖抚过画面中模糊的人影 ——那是他父亲当年作为儿童团员放哨的位置。
1944年,苏皖区党委、十六旅旅部移驻广德砖桥、杭村一带,根据地进入蓬勃发展期。军工厂的铁匠炉日夜通红,战士们用缴获的弹壳翻新武器;野战医院的油灯下,老乡们轮流守夜照顾伤员;识字班里,孩子们用烧焦的木棍在地上写 "抗日救国"。这些星星之火,在日伪军的“清剿”中越烧越旺。
1945年春,天目山反顽战役的硝烟中,广德南部解放,中共广南县委在卢村成立,形成连接苏南、浙西的战略枢纽。4月的杭村大捷,成为根据地抗战的巅峰之作——新四军以劣势兵力设伏,不仅歼灭日军一个小队,更缴获了当时极为罕见的九二式步兵炮。如今,这门炮身布满弹痕的火炮静静矗立在纪念馆,炮口指向的方向,既是当年日军溃逃的路线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奋起的姿态。
精神永驻:从战火硝烟到山河锦绣
“这28处抗日旧址,每一处都藏着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杭村大捷战场遗址前,笔者轻抚一棵百年老樟树,树干上深浅不一的弹孔仍清晰可见。近年来,当地投入大量资金修缮砖桥新四军后方医院、广南县委旧址等遗迹,建成的1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参观者超15万人次,成为触摸历史、感悟精神的生动课堂。
“同学们看,这是当年我们的革命先烈正在披荆斩棘,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奋斗着。”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讲解员钱萍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一群小学生仰着小脸,眼神里满是崇敬。这样的场景,是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红色教育”的日常写照——红色教育活动覆盖全市中小学,让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战火远去,精神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丰硕果实。郎广抗日根据地核心区邱村镇,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智能温室连成片,当年军工厂的旧址上,如今建起了乡村振兴学院;广南抗日根据地所在的卢村乡,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红色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8万元。“爷爷当年给新四军送过信,常说‘好日子是拼出来的’。”卢村乡民宿经营者陈玲说,她的民宿里,墙上挂着抗战老照片,客人们最爱听她讲那些军民互助的故事。
薪火相传: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我志愿继承先烈遗志,永葆军人本色,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在杭村大捷纪念碑前,二十一名退役军人举起右拳,誓言声震山谷,这是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今年转业的退役士兵,在历史的见证下,对“初心使命”的深刻诠释。
今年以来,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纪念抗战胜利80 周年为契机,强化英烈讲解词审核,持续提升讲解员队伍水平,用心讲好英烈故事;强化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充分发挥红色教育阵地作用。
邀请当地历史研究会专家学者,开展了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在“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老兵述红色故事”活动中,现场采集老兵口述的军旅生涯与战争亲历回忆,让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留存。
“不仅要守护好红色遗址,更要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介绍,他们正推动红色教育与退役士兵、青少年教育、企业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让“军民同心、不屈不挠、敢打必胜”的根据地精神,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
从战时的“军民联防”到如今的“双拥模范城”,从当年的“自力更生”到新时代的“创新驱动”,广德抗日根据地的精神密码,正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续写新的篇章。正如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李芹所说:“八十年前,这里的军民用热血铸就胜利;八十年后,我们要用传承与奋斗,让英雄的土地永远年轻,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李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