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仲夏,宿州学院“薪火青年·寻访抗战记忆”实践团的几位成员围坐在101岁的孟超群老人身旁。当这位财税战线的老战士颤巍巍展开1939年入党时所拍的照片时,泛黄的相纸瞬间将时空拉回烽火连天的皖北大地。
青纱帐里的“算盘战士”
“当年我比你们还小两岁……”孟老指着实践团整理的《寻访抗战记忆》中一张泛白照片——15岁的农家少年在同村张存善引荐下加入赵一鸣部队,成为宿东独立团最年轻的“娃娃兵”。实践团成员娄家旺在访谈笔记中写道:“孟老讲述田家湖战斗时,特意让我们摸他左肩的弹痕,说这是青春最美的勋章。”
在梳理口述史料时,学生们发现:1941年淮上联中辍学的孟超群,竟用四个月税局培训的知识,在怀远县河溜镇圆满完成根据地征税任务。实践团指导老师黄慧指出:“这些被子弹打穿的记忆残片,正是当代大学生最鲜活的专业思政教材。”
校地共绘红色税魂
轻轻翻动孟老所作《我的财税生涯》一文,字里行间残留着墨香。据孟老回忆,这篇回忆性文章最初起草于1956年,后数易其稿,一直藏器待时,直到1999年赋闲在家的孟老在得知单位要编纂《宿州财税志》时,孟老连夜将稿件逐字逐句地审核一遍后郑重交给编审组,使作品得以付梓。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八一”前夕,学子们围坐在戴着勋章的孟老周边:18岁的“孟大胆”在蒿沟集智擒伪税工、东谷堆村高粱地伏击日军……随着《大刀进行曲》音乐的响起,老人含泪唱起当年的小调,与青年们完成一场跨越80年的青春对话。
烽火精神的当代答卷
“消灭鬼子不能怕死。”孟老这句抗战口头禅,被记载在实践团成员巩浩天随身的笔记上,在他的笔记里还有夏训朝等六位老兵的口述故事。实践团将这些记忆碎片梳理剪辑制作成《永不褪色的烽火记忆》短视频,被主管部门列为“行走的思政课”示范项目。
“当年护的是军粮,现在护的是信仰。”在实践报告答辩会上,成员娄家旺展示着采访笔记本——扉页上苍劲的“青春向党”四字,与1939年那份入党申请书的笔迹交相辉映。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传承,正通过十万字史料、数小时影像、多场校园巡展,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播撒下青春之火。(桂振岭)
